網上零售增長九成 實體開舖已過時?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周三(3日)公布零售銷售數據,本港1月零售銷貨價值為326億元,按年下跌13.6%,計及今年1月零售數據本港已連跌24個月。不過受惠疫情影響,今年1月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臨時估計為24億元,按年上升92.1%,佔零售業總銷貨價值7.3%。疫情期間實體商店的經營環境艱難,其實折射出本地租金高昂的困境。

統計處於2020年1月起開始搜集零售業網上銷售數據,亦於今次首次發表。處方統計了自去年1月至今年1月的的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除了以上提到的發現之外,本港自去年2月疫情爆發之後網上銷售亦跟着同步急升。由去年初網上銷售僅佔全港零售總額3.3%,配合同期其他零售數據轉差,去年11月間網上銷售曾一度升至9.4%,使網上銷售成為疫市奇葩。

疫情侵襲本港,令「無店面零售」的市場佔額增加,以及催生了傳統零售門市向網上銷售的轉型行動。統計數據顯示,「無店面零售」去年1月的總銷貨價值僅佔6.47億,時至今次1月至發展至接近10億,至於其他零售商的轉型行動則更為明顯,其網上銷售價值自去年1月的5.87億起,在今年1月已上升至13.75億。由疫情迫成的零售轉型,在短短一年已將零售業網上銷售網上銷貨總額拉高一倍。

政府周三(3日)公布零售銷售數據,本港1月零售銷貨價值為326億元,按年下跌13.6%,計及今年1月零售數據本港已連跌24個月。(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租金迫成的轉型之路

在疫情之前,由於本港實體商店俯拾皆是,加上網上銷售要等待店主送貨,導致在部分情況之下,網上商店甚至比實體店舖更不方便。然而疫情之後本港旅客人數急跌,加上疫情嚴重期間市面人流減少,實體店的人流優勢不再,到頭來只剩下高昂的租金負擔。

差餉物業估價處的物業租金指數以1999年的100為基準,疫情出現之前的2019年尾,私 人零售業樓宇租金指數高見181.8,較沙市時增加逾一倍。雖然疫情一度令舖租有所下調,但根據今年1月的臨時數字,租金指數已經回升至174.6。本港零售生意大受影響,但租金支出卻依然企穩,在這種地產主導的經濟下做生意又談何容易。

疫情以來租戶要求減租的聲音不斷,可是真正能夠得到業主「體諒」的商戶一直屬於少數。例如大埔大榮里一間開業20年的鞋店多年以來被加租累計達2.3倍,最終被另一集團以加租25%的合約「搶舖」;尖沙咀亦有樓上迷你舖逆市被加租兩成,迫使租戶組成大聯盟抗議。部份業主更入稟追租,連海港城內的國際牌子也不能倖免,其餘中小微企的苦況可想而知。

在疫情之後網絡銷售會否依然成為零售業的主流,目前難以定論。(資料圖片)

與其創業 不如置業?

本港租金成本高昂,地價及舖租的上漲雖然在數字上為業主創造財富,但對實體經濟的貢獻有限,既無法製造更多就業機會,甚至在過去已扼殺不少創業念頭。不少人抱怨本港的營商環境被有能力負擔巨額租金的企業霸佔,小店無法生存。網絡商店的興起,正正意味着立志創業者期望避開高昂租金,在地產主導的經濟下殺出一條血路。

不過在疫情之後網絡銷售會否依然成為零售業的主流,目前難以定論。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疫下企穩的本地租金更似在告訴港人「與其創業,不如置業」,對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及做生意而言絕非好事。社會未來要如何扭轉這種病態經濟,重新激發本地產業的活力,是政府以至全個社會應該反思的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