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的網頂時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電影《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中,一句對白曾如此論及網球:「在賽事中有時球會擊中網頂,剎那間它要麼向前,要麼向後。」某程度上,突尼斯亦正在經歷此網頂時刻,突尼斯人以至國際社會也在關注它到底會向前走,還是向後退。

突尼斯總統賽義德(Kais Saied)周日(25日)宣布解除總理邁希希(Hichem Mechichi)職務及暫停國會運作後,並派軍隊執行命令。突尼斯既為阿拉伯之春中唯一實現民主轉型的國家,而其四方對話組織更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各方自然都關注突尼斯將會步埃及後塵走回專制統治,抑或其民主化政治能夠繼續發展。

然而,突尼斯的問題難以只用民主化的單軸線性來理解。暫且撇除賽義德所引用的憲法第80條不說,他的做法難免引來政變的指控。但即使如此,上街示威的人民還是不多,甚至有部份人額手稱慶,認為可以將不受歡迎的政府趕下台。邁希希雖然不認同賽義德的做法,但還是在翌日晚上承諾將交出權力給下一任總理。

經濟與政治結構矛盾

首先,突尼斯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年均經濟增長僅1.5%,以發展中國家來說難言理想,且投資和出口比革命前更差。去年新冠疫情來襲,突尼斯經濟收縮8.6%。至這周,此千二萬人口的北非國家近60萬人染疫,近2萬人病歿,疫苗接種率僅7%。從哪個角度看,突尼斯人民都有不滿政府的理由。無怪乎在政局丕變後,《半島電視台》一篇分析報道題為「引發突尼斯動亂的經濟成因」,《德國之聲》亦言「突尼斯:經濟困境引發政治危機」,皆突顯出突尼斯面對的經濟問題。

當然,突尼斯面對的不只是經濟問題,還有政制挑戰。在阿拉伯之春後,此國家採取了半總統制,原意是總統、總理及國會分掌一定權力,互相制衡,但現實中卻是總統與後兩者屢生齟齬,前任總理沙赫德(Youssef Chahed)與總統埃塞卜西(Beji Caid Essebsi)便經常不和。賽義德在上個月便提出修憲的建議,希望總統能突破一定的限制。

新政府能否解決問題?

如今乘着經濟不景及疫情肆虐,賽義德引用憲法第80條,以國家陷入逼近危機為由行使權力,並聲言將在30日內任命新政府。英、美等國家雖然已發聲明,要求賽義德政府尊重民主和人權,保障2011年革命的民主成果,但沒有遣責其舉動為政變。某程度上,連同不少突尼斯人在內,他們也是抱觀望態度——觀望賽義德將會任命新政府,着手改善經濟及社會問題,抑或擴權「自肥」。可以說,賽義德此舉能夠得到多少認同,將取決於後續發展及最終結果是怎樣。

跟電影不同的是,其認為球賽結果取決於運氣,「只要一點運氣,球向前,你便會贏;不然,你就會輸」,但現實中處於網頂時刻的突尼斯將會如何走,其實不在於運氣,而是視乎政治領袖是否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善用時機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