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背誦道德經的年輕人——吳迪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一個年輕人能夠背誦《道德經》,而且是在加拿大和新西蘭長大,實屬不尋常,這時我開始認識他。他不只是背誦,很多方面,他有着老子的某些方面,這是喜歡他的原因。

記得很多年前他跟着我去三藩市參加一個會議,那時候的他還真是一個孩子,竟然穿着短褲拖鞋開車來接我,讓我哭笑不得。當我問他是否知道我們是在工作,他只是靦腆地笑了,幸好之後就不再發生這種事情。如果要說年輕人之所以可愛,就是因為他們一時的懵懂卻可以飛快地發生改變。只要大家回想一下,或許總可以看見自己曾經的模樣。

我這一代人既有歡喜的時候,也有憂傷的一刻。我們看到國家曾經的不濟,卻又經歷了變化的來臨,可以看到美好的明天,但又無法忘記苦難的昨日。但從他身上,我看到從父母傳承的歷史記憶,更是對未來的憧憬,這是值得慶幸的,而且是久違了的,特別是經歷過前幾年香港的騷亂。沒有年輕人,何來明天。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我們或許從破敗的記憶去認識美好的日子,因為體會過失敗,才會珍惜一點點成功。一個人過去了,我們才會反思曾經的好,這是不對的,但它總是事實。為什麼不能夠更早去認識美麗與善良,總是要在失去之後才能感受到?其實,這總比從來都無法認識自己和身邊的人來得好。不分善惡,沒有好醜,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都如此,那就什麼都不是。這一位年輕人從一開始就如此善惡分明,當然值得想念。實在一點說,善惡不就是道嗎,老子要說的不就是要我們知道何謂道嗎?

《道德經》宣揚「襲明」的概念,不用張揚自己的聰明智慧,但卻依然遵循着人世間的大道理,在不知不覺之間對事物看得通透,「襲」可以是覆蓋的意思,也可以是隱藏的意思。老子認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我從來都不認同無為的心態,卻無法不對萬物發展規律無數次地低下頭來。其實,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角色,這個年輕人絕不輕狂,更不會固執,然而,原則從來都是他堅守的,而且知道分寸,後來我才意識到,這也是無為,也開始喜歡了。

當他伴隨我來到香港參與香港01的工作,偶然間發現,他的吊兒郎當好像在消失,雖然還有那麼一些隨意,但人生的規劃逐步成型。憑我的標準,有點晚,但相對於不少年輕人,算很不錯了。在之前,作為宏觀板塊的管理者,已經看得見他的場域,那是寬闊廣大的,正在大踏步地更上一層樓,只可惜,意外總是來得不恰當。

他做過我的助理、學生、朋友和同事,而且也做過我的老師,從來不吝嗇發表自己的意見,當中不少是真知灼見,是經過思考的判斷,看得見這個人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消化別人的觀點,而且從來都保持批判的態度。多聽幾句他講的道理,總可以感受到某種世界觀和價值觀,要年輕人做到這種水平,很是稀罕。

他是吳迪,幾天前離開了,32歲,剛跟我商量明年申請入北大進行碩博連讀,而且正考慮專注於哲學。我會時不時記住他,就好像我時不時重溫《道德經》,每一次都會讀到一些新意思,他也是這樣告訴我的。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