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滬疫情漸平息 汲取教訓嚴控疫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第二階段社交距離措施將於周四(19日)落實放寬。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二(17日)宣布,酒吧和派對房間等場所可以重開,晚市堂食可以營業至午夜12時,宴會最多可招待120人。同日,上海衞生健康委表示全市實現社會面基本清零,新增個案減至不夠千宗。兩地付出了社會經濟近乎停擺的成本去全力控疫,惟新冠病毒不會消失,故兩地官民也要及早籌謀,疫情萬一再轉差,也可以減低民生衝擊。

港府因應香港近日的每天新增新冠個案患者維持在二、三百宗,加上基於污水檢測得出病毒的比例不高,病床和隔離設施充足,故認為疫情風險可控,在周四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她同時補充,繼續接種疫苗是保障公營醫療系統和減少新冠病人重症的方法,尤其針對長者。上海市政府因應疫情趨緩,月初陸續批准復工復產,周二宣布24個重大工程工地項目中有16個已復工,餘下正準備復工。

第五波疫情下酒吧由1月初被勒令關閉,4月11日晚上的蘭桂坊猶如死城,最快要到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第二階、即5月中才可重開。(廖雁雄攝)

務實應對潛在疫情

回顧兩地對抗Omicron新冠病毒的過程,兩地皆錯過了在疫情爆發之初大規模檢測的機會,給病毒機會在社區廣泛傳播,最後香港要由1月到4月中,上海由3月底到近日,才可把疫情抑制。然而,控疫的後果是社會經濟近乎停工停產,在香港還導致九千多人染疫逝世,半數市民染疫,醫療系統幾近崩潰。

新冠病毒給香港和上海一個狠狠的公共衞生教訓,而當醫學界公認病毒不會消失,官民唯有善用好不容易提升的抗疫裝備應對往後一浪浪的疫情,同時避免疫情再次拖垮社會經濟。與其爭論香港、上海還是其他地方日後應該「共存」、「清零」還是「動態清零」,倒不如按一地有的條件和參考其他案例,設定防疫抗疫對策。

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在5月17日宣布,全市16個區都已實現社會面清零。 (資料圖片)

應設啟動應急設施機制 讓民間準備

疫情不上不下,現階段評估走向是困難的,正如醫學專家對會否在兩三周內爆發第六波疫情,對放寬接種要求的步伐也意見不一。幾天前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才稱短期爆疫機會不大,另外兩位港大學者提議放寬60歲以下市民的疫苗要求,但其同事、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就提醒兩周後或爆疫。幾種立場矛盾的意見,令市民無所適從。

學者只要按科學方法假設和分析,即使出現不同推論也是正常,但涉及公共衞生的事宜,若果學者之間可以先交流看法才發布,也許減少信息混亂,亦有助得出最佳論點。無論如何,市民最重視的是政府給市民指示。林鄭回應防疫措施要平衡公共衞生的需要、香港經濟的需要和市民的接受程度,方向合理但不夠明確。較好的做法是設立一些啟動機制,例如當每日染疫宗數回升至500或1,000宗時,會在多少天內重啟長者隔離及暫託設施,何時會啟用河套區應急醫院等,以盡快送染疫和密切接觸者離開社區,減少全港大規模關閉處所的機會,好讓市民和商界有心理準備。

要尋找防疫案例,深圳和廣州經驗值得參考。兩地在錄得個案之初已主動為染疫者和密切密接者主動檢測,限制市民出門,一兩星期後市面已大致回復正常運作,至今每日只錄得零星個案,大部分由境外輸入。香港的疫情難以進一步抑止至深圳廣州水平,香港要學的是當疫情復燃,政府要果斷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