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什麼是「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西方近年來很喜歡用「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說事,這是很有趣的提法,出自西方國家口中,更是讓人不知道應該用幽默還是滑稽來理解。這個提法有三個詞語——國際秩序、規則、基礎,它們都有什麽意思?

「國際秩序」是人們耳熟能詳卻難以理解的詞語。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國際秩序,爲什麽大家會如此理所當然地接受它的存在?殖民地統治是國際秩序嗎?美軍介入越南戰爭或者入侵伊拉克是國際秩序嗎?美國對古巴的經濟制裁是國際秩序嗎?八國聯軍破壞了北京之後還要求賠款是國際秩序嗎?日本人入侵中國是國際秩序嗎?冷戰的美蘇對峙是國際秩序嗎?如果黑社會收取保護費讓小商販守規矩就是秩序,上述在不同時期的衝突就可以被理解爲國際秩序。事實上,無論是出於什麼善良意願,國際事務中並不存在大家所理解的國際秩序,這些所謂「秩序」背後都是强權在作祟,毫無秩序可言。

美國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口說規則但自己不接受,然後胡亂將以此爲基礎的國際秩序挂在嘴邊。(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美國的「國際秩序」只是強權邏輯

美國連聯合國的決議都不遵守,聯合國一旦否決其立場,它就單獨行事,那麼聯合國的否決是秩序還是美國單獨行事是秩序?美國連自己簽署的條約,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都隨意退出,到底是簽署協議時建立了秩序,還是退出才是真正的秩序所在?美國入侵伊拉克是國際秩序,還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是國際秩序?美國不承認台灣,卻根據自己內部政治需要,用各種方式利用台灣作為棋子挑釁中國,這是它所指的秩序嗎?美國既然重視人權、民主,爲什麽會與殺害美籍沙特裔新聞工作者卡舒吉和完全不民主的沙特阿拉伯政權和領導人結盟?這就是它希望建立的國際秩序嗎?

「規則」究竟是指什麽?是指法律條約還是道德?前者通常是明文的,後者可以因應社會與歷史而變化。國際條約是具約束力的,而且根據聯合國的規章,締約國都應該遵守,但事實不是這樣。當美國拒絕繳付聯合國的會費,長年拖欠,聯合國能够將美國政府的銀行戶口查封嗎?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沒有人能够懲罰它,它還理直氣壯地制裁伊朗,憑仗的是强大軍事實力,在其面前,法律和道德都顯得卑微。無法執行和毫無威懾力的就不是法律,缺乏約束力以及不受尊重的就不是道德,美國上述行為都算是無法無天,但在國際關係中卻是現實。

今天的世界能够說有規則存在嗎?就算有也只是形式而已,在現實中其實不存在。如果硬要說國際關係中有規則,那必然是指「執法者」隨手拈來,用權力包裝而成的「法律」,既然「執法者」本身就是僞裝,它使用的必然也是僞裝。當年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安理會煞有介事宣稱擁有伊拉克大殺傷力武器的證據,就是企圖用僞裝來掩飾入侵伊拉克的陰謀。當聯合國拒絕了它的請求,美國還不是單獨出兵入侵了?試問,在聯合國的討論和決議屬於根據規則辦事,還是不理睬聯合國決議自己單獨入侵伊拉克是根據規則辦事?

當我們說某事物是「基礎」,那是因爲它能承載基礎之上的重量,或者它是構成一個體系的核心支撑。如果說「國際秩序」的「基礎」是「規則」,然而「規則」大家卻看不見、摸不着,「國際秩序」又如何能說是存在的?又何來所謂的「基礎」關係?美國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口說規則但自己不接受,然後胡亂將以此爲基礎的國際秩序挂在嘴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就是一個標誌性案例,美國拒絕簽署這份條約,卻堅持認爲中國必須根據國際仲裁庭的判決處理與菲律賓的海洋爭端。美國狂轟亂炸塞爾維亞、入侵伊拉克和無數其他國家就說成是維護國際秩序,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格魯吉亞就是違反國際法,破壞國際秩序。如果美國支持烏克蘭抵抗俄羅斯是保護烏克蘭的主權,它又爲什麽鼓勵台灣在主權議題上挑釁中國?「基礎」一說,顯然就是毫無基礎。

美國獨霸天下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圖為2019年4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宴會。(Getty Images)

中俄撼動了美國獨霸天下的格局

今天的國際關係就是無序的關係,在可預見的將來它都會是由强國定義,問題是大家能否保證强國的主導權受到約束?在過去幾十年,也就是蘇聯解體之後,世界權力格局變成是單極的,讓實力主導的國際秩序難以撼動。但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俄羅斯介入叙利亞內戰,破壞了以美國爲首企圖推翻叙利亞政權的計劃,終止了以阿富汗、伊拉克政權更迭爲代表和起點的國際格局變化。冷戰之後世界並不太平,美國企圖借助蘇聯解體的縫隙,全面擴大和鞏固自己的地緣政治控制權,重新定義自己在中東北非的戰略優勢,全面推動各種顔色革命。這種企圖最終是失敗的,美軍全面撤出阿富汗和伊拉克,都說明了它不再具備這種戰略優勢,更不可能用自己想像的國際秩序來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

烏克蘭戰爭是繼叙利亞內戰之後,俄羅斯全面、公開拒絕美國單方面主導國際秩序的最具代表性行動。中國雖然沒有支持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但用一種獨特模式否定了美國通過北約擴張,徹底讓歐洲戰略平衡朝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傾斜的企圖。只要俄羅斯在這一場戰爭中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烏克蘭不再是北約的附庸,國際秩序將會進入全新模式。結合中國在亞太地區持續增長的戰略力量,一個更均衡的國際格局很可能成形,或許只有在這種情勢下,某種「規則」才能出現,「國際秩序」才有機會以其爲「基礎」。

秩序在某種平衡中才能發生。在原始社會,人類就像野獸,完全是通過暴力不間斷地重構平衡,毫無秩序可言。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相互依賴和合作分工成爲生存的最有效狀態,秩序才可能成形。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就是無序的,强弱關係瞬息萬變,秦一統六國,車同軌、書同文,各種符合大家利益的規則漸次出現,統一的社會格局開始確立,延續了二千多年。同樣的秩序在過去幾十年才逐步在歐洲出現,就算如此,不同國家的語言還是不通,法律的差異不時激起國家之間的矛盾,宗教仍是地區衝突的緣由。這種局面如何可能理解爲存在着國際秩序?

中國倡導的國際秩序以利益共享爲紐帶。圖為2021年10月15日,「瀾滄號」動車組通過中老友誼隧道內的兩國邊界。(新華社)

百年未遇大變局或催生真正秩序

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不斷叫囂着「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事實上是企圖將自己的想像幻化爲可以主宰國際社會的權力槓桿。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曾經以爲真的有這種秩序,希望自己成爲這種秩序的主導者之一,很可惜,沒有人願意跟它分享秩序背後的權力,結果就是過去十多年俄羅斯和西方逐步決裂。自新中國成立開始,中共從不相信國際關係存在着這種秩序,所以它會發起抗美援朝,不惜與蘇聯關係破裂,對越南毅然出手教訓,絕不屈服於美國的貿易威脅,在台灣問題上不容商量。同時,中國又與發展中國家積極發展關係,無論是在自己極爲貧窮時協助非洲國家建設坦贊鐵路,還是今天推動「一帶一路」,都是用一種更高的視域鼓勵全新的國際秩序。這種秩序不依靠任何强者制定的「規則」,而是以利益共享爲紐帶,用溝通去彌合認知上的差異。正所謂「以大事小以仁」,前後兩種「國際秩序」顯然是雲泥之別。

所有迹象顯示中美之間的平衡正在發生變化,加上歐洲與俄羅斯正在搭建全新的戰略平衡,有理由相信百年未遇之大變局確實在發生。如果多極格局能够實現,讓英美、歐洲、俄羅斯、中國和平共存,積極包容將必然崛起的印度、東盟、非洲各個板塊,較大的平衡所建立的規則才有機會支撑真正的國際秩序。任何單一國家若以爲自己可以一手遮天,那也只能够是井底之蛙所看得見的天。如果美國盡快意識到這一點,制約國際秩序真正實現的障礙才會被消滅,「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才有機會真實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