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加息週期或觸發經濟衰退 及早優化失業支援措施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雖然香港第五波疫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趨向穩定,多數的社交距離措施及來港檢疫安排逐步放寬,加上政府從今年第二季開始推出兩期消費券,但是香港的經濟依然處於疲弱狀態。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香港首季本地生產總值下降約4%,第二季雖然有一定好轉但仍然減少1.4%,從經濟學理論而言,香港經濟已經陷入技術性衰退。

來稿作者:黃遠康

當然,目前失業率已經從高位回落至4.7%,而且市民的消費信心和能力較年初有所改善,以實際經濟情況的角度分析,認為香港步入經濟衰退或許是言之尚早。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有兩個具逼切性的因素,可能觸發香港陷入更大的經濟危機。

港元加息削弱競爭力 可能造成經濟衰退

第一,是香港跟隨美國進入加息週期。由於美國介入俄烏戰爭,並聯同歐洲多國對俄方實施制裁,嚴重影響石油及食物的穩定供應和價格。加上拜登政府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打擊而不斷量化寬鬆及大派現金福利,使通脹問題急速惡化。在今年6月,美國錄得9.1%的通脹率,創下40年以來的新高。為了壓抑通脹的問題,美國聯邦儲備局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分別在3月、5月及7月底宣佈加息。一般相信,由於通脹問題難以在短期內大幅改善,未來一年都會持續加息,對於採用聯繫匯率、即將港元與美元掛勾的香港而言,為了保障貨幣和金融市場的穩定,也難免跟隨美國加息的決定。

事實上,自5月中旬以來,在市場對美國加息的預期下,已經出現大量沽售港元的套息取利活動,令金管局需要動用銀行體系結餘以承接沽盤。截止筆者執筆之際,金管局一共使用超過2,000億港元以維持聯繫匯率的穩定性,令銀行體系結餘目前僅剩約1,200億。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預計9月下旬或10月上旬香港將需要再度加息。同時,由於香港在7月底跟隨美國加息一次,加上市場預期香港即將進入加息週期,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息率持續上升,其中一個月港元拆息利率便升至近2年的新高。在加息週期下,對於經商者、投資者及業主都會造成更大的負擔,削弱消費及投資意欲。

第二,是由於港元跟隨美元成為強勢貨幣,對出口及轉口貿易帶來不利影響,增加經濟衰退的風險。對外貿易一直是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約10萬間企業、40萬名僱員從事有關工作,每年為本地生產總值帶來約15%的貢獻。過往,由於美元長期量寬及保持低息,令與之掛勾的港元同樣處於較有競爭力的匯率,有助振興轉口及出口業。可是,隨著美元升值,變相港元同步升值。儘管部分西方國家因為通脹高企而選擇加息下,不過絕大部分亞洲國家及地區都繼續採取量化寬鬆的措施令其貨幣匯率相對港元貶值,使近來香港轉口及出口業的競爭優勢有所下降。

以日圓為例,日圓兌美元的匯率由去年年中最高的1:0.0091,下降至近日最低的1:0.0072,跌幅近20%,亦帶動日圓兌港元的匯率由去年同期最高的1:0.07,下跌至近日的1:0.058。其他區內的主要貨幣,例如韓圜亦在美元升值的影響下而促使與港元的兌換價格有所下滑,由去年1:0.0067下降至近期的1:0.0060;至於人民幣則由今年最高的1:1.24,減少至近期約1:1.16。由於港元在匯價上相對於區內主要競爭對手處於劣勢,對本港的轉口及出口的貿易開始造成挑戰。根據政府的統計,今年5月及6月的總出口貿易額就較去年同期分別下跌1.4%及6.4%。以今年頭6個月商品及服務總出口的總額2,951億美元推算,全年總額將可能較去年下跌約7%。

港元加息,變相增加業主的供款負擔和降低商界的投資意欲,令衡量本地生產總值的兩個重要變項即消費和投資轉弱,進而拖慢經濟復甦的進度。至於另一個重要變項,即進出口也因為匯率問題而受到拖累。加上市場預期歐美列強在加息浪潮下經濟很有可能出現衰退,以及全球政治局勢仍然緊張,如俄烏戰爭持續、中美關係惡化等等,相信香港經濟在中、短期內都亦有機會面臨經濟衰退的問題。

失業率或再次上升 應設臨時職位

近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表示會下調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而商業新聞機構彭博亦有經濟分析師預計今年香港經濟可能收縮0.6%。根據過往二十年的經驗,香港一共出現3次失業率攀升的時期,分別是2003年沙士、2009年金融海嘯以及2020年黑暴事件和新冠疫情後,三次的全年平均失業率都超過5.3%,失業人數較一般經濟正常發展時期多出約7至10萬。當中,後兩次失業率急升伴隨著同年的本地生產總值呈現負增長,分別下降2.5%及6.5%。當然,不同時期有著不同促使經濟滑落的因素,不能直接比較及推算未來可能發生的衰退及失業情況。但是,可以預期的是,假如香港經濟下行,失業率不但難以重回正常時期3%至4%的水平,甚至有可能因為全球經濟衰退而急劇惡化。

回顧疫情以來政府對失業人士的援助,不外乎依靠三招,分別是放寬申領失業綜援資格、提供臨時失業支援以及對指定行業提供職位創造計劃。然而,前者被認為僅是「有勝於無」的措施,因為資產條件雖然較一般要求放寬一倍,但其門檻對於絕大部分失業人士而言仍屬偏高。從社會福利署公佈的申領失業綜援宗數可以看出,雖然2020年的數字為過去十年的新高,實際上只較2019年增加不足7,000宗,相對於超過22萬的失業人士而言不過是比例極小的數目。

至於臨時失業支援則明顯反應踴躍,原本政府預留30億作申請之用,即預計只有30萬人符合資格,而最終申請人數則高達47萬,當中超過35萬人獲批。不過,有關計劃同樣惹來抨擊,例如申請條件僵化,申請人在一段短時期內有工作及有小量收入已被視為不合資格;審核標準不一,出現多宗同一公司且同一時期失業的僱員,得到截然不同答覆的個案;上訴手續繁復且成功率不夠高,例如工聯會發現有3成工友在第一次遞交申請被拒,而上訴解釋情況後仍不獲批等等,令部分失業人士感到無所適從。加上此計劃為一次性現金紓困措施,對相關申請人而言實在幫助有限。

而創造職位計劃,即為旅遊業從業員提供短期的臨時職位,相信是最受好評的失業援助措施。疫情爆發以來,旅遊業從業員在各地旅客大減下首當其衝,失業問題嚴重。有見及此,政府在去年的防疫抗疫基金中加入創造職位計劃,為業界人士如導遊、司機、酒店業員工等提供2,000個臨時職位,負責社區疫苗中心的行政工作。至於今年因應第五波疫情的爆發,政府以時薪100元額外聘請業界僱員擔任疫苗中心的登記員。雖然這些職位只是臨時性質,提供的職位數量亦不算多,但是對於獲聘用的人士而言絕對是久旱甘露。

相對於直接的現金福利,創造臨時職位的好處明顯較多。第一,現金福利只是一次性,而臨時職位則可以持續較長時間,後者可以在相對穩定的收入下而適量消費,對幫助社會走出經濟低谷的作用更大;第二,現金福利往往需要繁複的申請手續,亦需要進行監察和調查,費時失事,相反臨時職位只是需要通過求職程序即可生效。

第三,現金福利對於失業人士而言雖然是直接的支援,但是除了一時之快,對當事人未來再次投身勞動市場求職沒有任何的幫助,而臨時職位則可以提供在職培訓的機會,或是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從而有利在經濟情況好轉時再次獲聘;第四,現金福利對社會的生產力幾乎沒有幫助,但是臨時職位則可以帶來生產效益。因此,與其單單依賴現金福利措施,政府應該考慮雙管齊下,提供更多短期、臨時職位解決未來可能再度惡化的失業問題。

事實上,政府在臨時失業支援計劃所投入的35億,足夠開設為期5個月的臨時職位,以月薪10,000元聘請70,000個失業人士。以目前勞動人口而言,即是可以減少接近2%的失業率。如果政府提供更加優厚的待遇,開設100,000個為期半年的話臨時職位以及將月薪提高至15,000元,整個計劃亦只需大約90億,仍然較政府另一個短期的紓困措施「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所預留的100億為低,而且對於改善即時失業及家庭開支問題更加直接和快捷。

在這100,000個臨時職位中,政府可以考慮安排人手加入俗稱「1823」的效率促進辦事處,以加快解答市民查詢及轉介求助個案至相關部門,以提升解決民生問題的效率,相信亦適合過往從事客戶服務、銷售工作的打工仔女擔任。另外,為了加強收集數據作政策分析及倡議之用,政府亦可考慮聘請更多資料統計員,以收集弱勢社群例如長者、長期病患者、少數族裔等的社會特徵及狀況,為未來提供個性化的政策及資源支援建立基礎。

此外,筆者特別建議政府可以考慮提供行業人手嚴重短缺且有在職培訓機會的職位,例如安老院舍、建築地盤等等。透過「邊做邊學」,增加臨時僱員對行業的認識及掌握基本技能,以增加其日後考慮入行的機會,舒緩人手不足的問題。即使臨時僱員不願入行,但在半年的合約期內協助處理簡單的工作,也可收減輕其他從業員的工作量之效。

一直以來,特區政府都有一個迷思,就是認為失業支援愈好,就愈會增加僱主在經濟環境欠佳的情況下解僱員工的誘因,令失業率進一步攀升。這種想法,不但陷部分僱主於不義,亦無助解決失業人士的困境。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供臨時職位讓失業人士自力更生,讓他們在一段時期內有穩定的收入,對於加快經濟復甦,讓企業再次招攬人才以解決失業問題的好處更大。希望現屆政府吸納有關意見,及早預備開設臨時職位的計劃,為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風險做足準備。

作者黃遠康是「治港新政」成員、工聯會社區幹事。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