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借電影谷旅遊 香港執到寶唔識脫《殼》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年來不乏荷里活科幻巨製來港取景,最新的例子就是《攻殼機動隊》。荷里活電影觀眾遍布世界,不少政府都會把握大片到當地攝製的機會,借勢推廣當地旅遊業,然而,有關當局卻未有把握《攻殼機動隊》上映的良機,推銷香港的多元化旅遊。

《攻殼》動用大量的香港場景,熟識卻陌生的畫面讓我們想起一個自身問題:我們與我們這個城市的身分,到底又有幾多是由植入的記憶和故事構成?(《攻殼機動隊》電影劇照)
+11

借電影熱潮順水推舟 何樂而不為?

客觀而言,電影在港拍攝,旅發局藉機宣傳,不過是順水推舟,相較於外判拍攝宣傳短片,更符合成本效益。須知荷里活電影於世界各地放映,像《攻殼機動隊》更是膾炙人口,全球票房至今已逾一億三千萬美元。局方只需與影商配合,在電影放映時加以宣傳,即能「坐享其成」。可惜,旅發局的反應卻是「慢半拍」,未有藉機推銷香港景點。

與香港恰恰相反,台灣觀光局就把握機會,借電影宣傳台灣。馬田史高西斯在台灣拍畢《沉默》後,觀光局隨即把電影的拍攝場景陽明山地熱谷、新北市瑞芳、金山、萬里以及花蓮海岸線、台中等,剪輯成短片,向美國民眾宣傳台灣旅遊之美。與此同時,觀光局亦找來《沉默》剪接師薩瑪史庫麥克(Thelma Schoonmaker)宣傳台灣景點。縱然其成效如何,仍有待觀望,然而,借著名電影宣傳的效益,相信遠比自行製作宣傳短片為佳。

吸引影迷到訪 發展「朝聖地」

除此之外,若然電影情節深入民心,旅發局更可以將香港發展為電影愛好者的朝聖地,為香港增添景點。現時,除了《攻殼機動隊》以外,《蝙蝠俠:黑夜之神》、《變形金剛:殲滅世紀》、《悍戰太平洋》等科幻大片,均曾到港拍攝,以上電影均流傳甚廣,民眾就算未曾觀看,也曾聽聞電影的名稱,旅發局若然能夠包裝電影拍攝場景,即為香港增添旅遊名勝,打破悶局。

藉電影包裝名勝的成功例子,莫過於紐西蘭,在《魔戒》拍攝後,不少旅客慕名而來,根據《紐約時報》在2012年的報導,當年有近6%的旅客表示,《魔戒》是他們其中一個來遊的原因。至於英國方面,單是一齣愛情片《摘星奇緣》(Notting Hill),就令電影中出現的小書店,成為歷久不衰的旅遊聖地。英國牛津經濟顧問公司(Oxford Economics)在2010年就曾進行研究,發現電影每年為英國旅業貢獻19億英鎊,研究更指出,有十分之一的訪英旅客表示因為愛上電影中的景色,而到英國旅行。

首集《悍戰太平洋》取景香港,機械人大戰怪獸超熱血。(網上圖片)

成功吸引片商 還需學習「化影為財」

早在去年,已有立法會議員問及政府會否藉電影推廣香港旅業,當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回應,香港曾借內地電影《港囧》聯同電影公司、旅行社推出旅行團,然而,《港囧》的主要觀眾為內地人,他們對香港並不陌生,這計劃的功效成疑。反觀藉《攻殼》等荷里活大片推銷香港,似乎能更有效向亞太地區以至歐美的長途客,推銷香港景點,有助過度依賴內地客源的香港旅遊業,開拓更多元化的客路。

事實上,根據政府數據,在2015年,香港一共接獲一百零七宗海外製作申請,反映香港的城市特色,吸引了不少外國影視作品來港取景,然而,政府卻少有交待如何藉電影製作,吸引更多元化的遊客。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外國已有很多成功例子,供港府參考。

自從在電影《變型金剛4》內,柯柏文在這裏與狂派大打出手後,位於鰂魚涌的海山樓便成為「打卡勝地」。(黃寶瑩攝)

其一,就是在電影在申請來港拍攝之前,即與其達成協議,邀請片商宣傳香港景點,就像同為《攻殼機動隊》拍攝場地的紐西蘭,在電影上映時,即邀請電影演員宣傳當地景色、旅遊景點。

其二,就是由相關部門與片商合作,規劃出旅遊路線。過去,《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放映後,台灣觀光局就連結台北木柵動物園、台中水湳機場、屏東墾丁白榕園、屏東墾丁白沙灣各個拍攝地點,包裝成新的旅遊路線,政府不妨參考台灣過去經驗,規劃屬於香港的電影路線,成為新的旅遊景點。

這次《攻殼》上映,旅發局、商經局等部門遲遲未有反應,盡見其後知後覺。無可否認,廉價消費、主題公園等傳統旅遊模式,一直為香港帶來龐大的旅客量。然而,香港的旅遊業仍不無隱憂,長期以來,香港欠缺新的旅遊賣點,令不少旅客感到厭倦,若然有關當局不居安思危,則恐怕會被其他更積極創新求變的東亞地區迎頭趕上,取代香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