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科技創新的後坐力——網路疑病症:香港社會的隱形健康危機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徐幻

隨著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網路疑病症這一新興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它是指人們在流覽互聯網上的健康資訊后,對自己的健康狀態產生過度的擔憂與焦慮。近年來,港人心理健康情況的惡化令人擔憂,研究顯示,公眾抑鬱指數持續上升,多數人更傾向於在線尋求慰藉而非專業醫療服務。一項針對五千餘名中國大陸網民的調研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受到不同程度的網路疑病症影響。這一結果令人關注,可是在香港,相關研究相當匱乏。考慮到香港擁有超過六百萬的互聯網用戶,這一問題可能更加顯著。亟需我們深入研究其成因與影響,制定策略,以科學應對這一現代心理健康挑戰。

網路疑病症未獲足夠重視

網路疑病症的成因既直接也複雜。首先,資訊過載與甄別難題構成了網路疑病症的核心誘因。互聯網浩瀚的健康資訊海洋中,真偽難辨、適用性不明,對普通民眾而言,猶如迷宮。特別是在社交平臺上,健康貼士、疾病警訊與醫療廣告鋪天蓋地,不僅令人目不暇接,更易催生混淆與心理焦慮,使得個體在海量資訊面前感到無所適從,進而可能對自己的健康情況產生不必要的擔憂。

其次,專業指導與健康教育的匱乏是網路疑病症加劇的關鍵因素。在遭遇健康疑慮時,不少人首選是搜尋引擎和社交媒體,而非尋求專業醫師的諮詢。儘管這種做法便捷迅速,卻常常帶來資訊的不準確性和誤導風險。在缺乏權威指導的情況下,個體極易滑入資訊的迷霧中,面對相互矛盾的健康資訊而感到困惑,從而加劇了心理上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感。

此外,香港高度緊張的生活氛圍為網路疑病症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香港以其快節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競爭環境著稱,導致許多人長期處於高壓之下,伴隨而來的焦慮與不安情緒日益加劇。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與敏感性顯著提升,因而對網路上泛濫的健康資訊更加易感,進而可能放大了對健康問題的擔憂。

另外,醫療資源的緊張也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由於香港的醫療資源有限,醫療系統主要關注的是急性和嚴重疾病的治療,而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相對較少。網路疑病症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往往被認為是「小問題」,未能引起醫療系統的足夠重視。

最後,社會認知與文化背景同樣是網路疑病症發展不可忽視的動因。在香港社會,健康常被定義為個體責任而非集體關切,許多人秉持著自我解決問題的觀念,期待個人獨立應對健康挑戰,而非期待社會或政府的介入。這種文化傾向影響了社會對此問題的有效應對和資源分配。

網路疑病症對個體與社會均造成極大影響。它不僅加劇了個人的健康焦慮,干擾日常生活與工作效率,還可能促使人們進行不必要的醫療檢查,加重經濟負擔。社會層面,這導致醫療資源的無效利用,增加醫療系統的壓力,影響真正病患的治療體驗。特別是在公共衛生危機中,如疫情期間,網路上的不實資訊引發廣泛恐慌,加劇社會不安。最新研究表明,網路疑病症與自殺傾向之間存在聯繫,這一發現警示我們必須對此心理問題給予極大的關注,以防止其潛在的嚴重後果。

正確認識和應對健康問題

針對網路疑病症,香港社會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應對策略。首先,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加強健康資訊的監管和宣傳。通過建立權威的健康資訊平台,提供科學、準確的健康知識,幫助公眾正確認識和應對健康問題。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對虛假健康信息的打擊力度,減少資訊誤導的可能性。

其次,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士應積極參與健康教育。醫生和心理專家可以通過媒體、講座和社區活動等方式,向公眾普及健康知識,解答常見的健康疑問,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此外,研究機構應加強對網路疑病症的研究,剖析其對個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的長期影響。這將為制定針對不同年齡層和社會背景人群的治療與緩解策略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和實證支援。最後,個人也應提高自身的健康素養和信息辨別能力。在面對健康問題時,應盡量選擇權威的健康資訊來源,不輕信網路上的非專業意見,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慌。

科技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立體的信息獲取渠道和豐富的生活方式,但同時也孕育了網路疑病症這樣的健康挑戰。它揭示了科技進步與人類福祉之間的複雜交織。香港在追求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過程中,要學會平衡。確保科技創新不僅服務於經濟增長,更致力於構建一個健康、理性、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和諧社會。

作者徐幻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