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政府政策造就貧富懸殊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是多年來大大小小不當的政策一步一步推進而造就的惡果。今天(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窮日,政府當局應好好反思多年來政府政策如何扼殺了小市民上流的機會,如何令打工仔女辛勤工作卻換不來溫飽。

習主席七一講話要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周三公布的施政報告,究竟仍是虛應習主席講話,還是實實在在調整政府政策,賦予小市民上流的機會?我們拭目以待。

來稿作者:黃燕怡

六、七十年代起的經濟起飛期,讓香港人只要肯搏,不愁賺不到錢。女工靠車衣供子女升讀大學、甚至送子女到海外升學,從而改善一家人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惜的是八十年代起製造業北移,令大量工人失業,自九十年代起,基層市民失去了多勞多得的工作機會,只能投身工資低、工時長的工作,例如飲食、保安員、售貨員等。

基層不再多勞多得 小本經營被扼殺

除了勤勤懇懇到工廠工作外,六、七十年代,社會上有無數小本經營的機會。有街邊擺賣,蔬菜、水果、衣履、腸粉、雞蛋仔等林林種種。政府政策也鼓勵小本經營,筆者父親就是在政府工廠大廈開山寨廠的,姑母在政府街市賣毛巾,小本經營賺不了多少錢,但勝在住公屋,租金低廉,收入已足夠養活一家,姑母更是寡母婆靠賣毛巾獨力養大四個子女。

然而,時移世易,政府政策逐步全面向大商賈傾斜,小本經營的空間不斷被扼殺。香港實行高地價政策,賣地收入成為政府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每一幅賣地,落成後的建築物不論是工業、商用、零售設施… … 無論是樓價還是租金,均非一般小本經營可以負擔。

原本政府提供的小本經營空間也逐步萎縮。房委會轄下的街市、商場賣了給領展之後,變成連鎖集團的領地,連街市賣菜、賣肉、賣乾貨的檔位,也是外判給連鎖式經營,小商小戶難以在領展場地立足。而自從製造業式微,政府也不思放寬或改變政府工廠大廈用途,令廠廈變得十室九空,自行創造了使用率低應予拆卸的理由。其實九十年代起電腦、科技漸興,創新研究需要人才,更需要的是空間,而且是成本極低廉的空間,因為研發從來不是一年半載能夠成就的事,IBM創辦人當年窩在車庫起家的故事家傳戶曉。但香港非大富大貴不可能擁有車庫,當年政府如能零活應變,工廈放寛予新興產業運用,或許今天在創科路上不用落後於內地城市而必須急起直追了。

如果出售領展對小本經營是「扼殺」,那麼市區重建就是對小本經營的「屠城」,把舊區整片生機蓬勃的小本經營趕盡殺絕、連根拔起。近年重建會為原區經營者保留一定經營空間,但人流旺的主要商業樓面,仍然是由連鎖經營進駐,原區經營者則被安排於人流罕至的空間,由無憂經營,變成生意難做,甚至無奈結業。反映為原區經營者提供空間,只是綽頭、只是「應酬一下」社會的訴求,而不是真心讓原區經營者可以透過小本經營養活自己和家人。

習主席提到青年時,講的不止是學業、置業和就業「三業」,而是「四業」,為何把創業包括在內?正正因為創業提供與就業以外的選擇和出路。創業並不單是青年人的出路,也應該是廣大基層市民可以擁有的選擇,政府掌控的土地空間,不應只為大商賈服務、不應向大集團傾斜,而應用作為提供機會的土壤,讓人人可享創業、小本經營的空間,透過自身努力供養家庭、改善生活。

蔑視勞力付出的寶貴

除了缺乏小本經營空間,基層勞工辛勤工作卻陷於貧窮不能自救,也源於政府無視勞動力付出的寶貴,反而予以蔑視。最能反映這種心態的指標,就是最低工資一直被壓抑在不足以糊口、難以養家的水平。即使到下年5月最低工資調整後,金額加2.5元至40元,工人每工作一小時也只能換來兩張「廿蚊紙」的收入。一個月做足26日、每日10小時,才得到10,400元。10,400元在港根本難以生活,尤其是住在劏房,租金已經佔去一半。即使申請低收入家庭補貼,以10,400元收入計算,一人家庭只可申領1,050元的補貼,仍然極為不足。

為何辛勤工作,換不來像樣的生活?尤其是領取最低工資的不少是清潔工,清潔工是一個社會不可或缺的工種,擔當市民大眾自己不願擔當的厭惡性工作,處理廢棄物又髒又累,但政府卻不予積極、正面認同他們的價值,反而長期站在資方立場,壓抑最低工資水平,造就一批在職貧窮勞工。

轉化外判資源為脫貧手段

其實如果政府政策得宜,可以創造大量優質的經商和工作機會,讓每位市民可以透過自身努力賺取合理收入,那麼政府的扶貧工作,只需要集中於老、病、孤、寡等必須援助的人士身上,而無須如現時那樣,要孭起165.3萬貧窮人口的重擔。

第一可運用的是外判政策,以清潔合約為例,是否一定要判給幾大承辦商?為何不能拆細合約,每一座、兩座大樓或公屋由一隊清潔工承包?政府付出的費用,直接付予每名工人,免除中間剝削。可能前線清潔工未必能應付各項政府文書要求,那大可委託NGOs代為處理。政府用於外判的資源,不再是製造在職貧窮,叫工人領取不足溫飽的最低工資,而是協助基層勞工脫貧,政府無須再用額外的資源扶貧。

創造小本經營空間 扭轉貧富懸殊

如果曾到訪新加坡,會發現當地的大型商場、旅遊景點,均會有美食廣場供小店經營。特區政府應該予以參考,不論是賣地、重建,政府應該有所規劃,要求承建商提供優質的小本經營空間;而政府本身的食環街市、公共場地、旅遊景點等亦應劃定大量的小本經營空間,市民可以有自食其力選擇,不一定要仰仗大商賈的鼻息,為他們打工,只能賺取他們手指罅漏出的卑微收入。

倚重、傾斜大商賈的政策已經行了幾十年,造成了勞資嚴重不平等的情況,直接導致貧富懸殊、跨代貧窮、青年貧窮等等惡果。這種模式是否值得繼續下去?為何大商賈賺大錢的同時,基層市民卻要陷於貧窮?而政府則要為剝削而造成的貧窮善後?政府是否可以執起主導權,讓自己的政策由製造貧富懸殊改變為脫貧手段?新一屆特區政府應該檢討過去種種製造貧窮的政策,善用政府資源扭轉貧富懸殊,做真正減貧、滅貧的實事。

作者黃燕怡是議員工作人員協會秘書、政策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