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停止簡約公屋的官僚遊戲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簡約公屋的三萬個單位如何能夠解決十萬戶、約22萬人的劏房問題 ?設立房屋局的目的是處理房屋政策,不是起樓。如果說起樓,其實房屋署已經可以做到,只要政府加建中轉屋。這三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和中轉屋有什麼分別?它們的造價成本和中轉屋非常接近,若果它們的成本是中轉屋的一半,需要特事特辦,不用招標,直接去做,節省金錢,那我覺得讓房屋局直接去處理,是值得一試的。但是房屋局現在是用傳統的官僚模式處理這個簡約公屋的問題,根本上就是畫蛇添足。

房屋局的本質是處理房屋政策,什麼是處理房屋政策?政府官員和問責局長要記得︰政策就是和「法」有關,中央以法治國,香港也需要一樣,例如修訂「劏房租管」。惡劣的劏房情況需要透過「法」去改善生態環境,淘汰一些劣質劏房,讓租客能夠獲得一個舒適發展的合理生活環境,這才是政策局要做的首要任務。

解決22萬人的劏房問題,不是一個政府部門的責任,就算立法會批淮撥款興建三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大家拍手鼓掌,歌頌房屋局的豐功偉績,大讚3萬個公屋單位很好!房屋局做得很成功!但這始終只是三萬個單位,而且可能兩年後才落成。香港現在有十萬個劏房戶,那麼剩下來的7萬劏房戶怎樣處理呢?政府官員說話要經大腦,不應該隨便像電視劇一樣,說出一些口號式標語。當然,政府官員會說︰「有好過無。」那麼我也會說︰不知道政府官員是「有好過無」還是「無好過有」。

回到一個嚴肅的問題︰房屋局應該是從「法」入手去解決劏房問題,研究目前劏房法例有什麼漏洞和改善方法;另外也應該動員全香港所有和房屋有關的私人發展商、市建局、港鐵、東華三院等等提供不同類木型房屋機構或團體,討論如何在供應鏈上創造一個更好、更優質的居住環境,讓低收入人士有一個安居樂業的可能,才是正道。

更不應該將啟德世運道變成一個簡約公屋的堆填區。為什麼不是在十八區覓地?十八區每區都有責任,至少每一區負責一萬個單位,兩年內每一區興建兩至三座三十幾層高的大樓,可以滿足到需要,而且絕對是可行的。政策局應該朝這方面研究,而不是製造另一個社會矛盾。現在的做法是等待立法會批出撥款便等於解決了問題。但問題其實未解決,而且做法政治不正確。數字很誠實,增建三萬個單位,但餘下的七萬劏房戶又如何呢?為什麼是三萬個單位?不是五萬?不是七萬?有很多這些基本數學問題,一進入政府的大觀園,便有理說不清,官員們總是堅持說他們是對的。可是,就算立法會議員批出260億元撥款,簡約公屋也只得三萬個單位,餘下的劏房住客如何處理?政府有沒有交代呢?

政府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分工。政策局要看大局,要處理大局問題,而不只是着眼於三萬戶這個數字以及去做家訪這種情緒式感情消費。若果大家真的同情劏房戶,就不應該只有三萬個單位,而應該是從生態處理這個問題。處理劏房問題有很多方法,例如先鼓勵私人發展在工廠區重建,提供五年中轉屋機會,五年後遷出便可以回復到本來面貌。現在大家去舊區看看,一幢30多層的樓宇,一年內便可以興建好。政府今次推出的簡約公屋是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模式,造價之昂貴真的有點令人咋舌。若果MiC沒有加快建築時間,為什麼要用MiC呢?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

政府應該鼓勵健康商業模式的「劏房」,大家算一算,十萬個劏房戶,劏房月租中位數為 4,800 元,即是每月5億、每年60億的經濟生態。一個60億的租務市場當然是會有公司願意參加。政府可以用商業模式提供一個合理的居住環境,這是應該做的。十萬個劏房戶中有多少是水深火熱的?政府也沒有研究分析。數據參差就是因為政府沒有真正認真研究,只是做少量家訪,做公關show,沒有真正落區做調研去看清楚究真實居住環境怎樣,向市民說清楚目前十萬劏房戶的居住問題以及公屋輪候冊24萬申請者的真實情況是怎樣。官僚和大家玩「婆乸數」遊戲一定會勝利,但是輸掉的是全香港人。

若果官僚只本着他們今次的所謂勝利為指標,而不去真正面對香港房屋問題制定一套有效的房屋政策,結果其實是失敗。現在的情況很奇怪︰不是說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負責房屋規劃問題嗎,為什麼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又出來發言呢?如果香港房屋問題的最終主體責任是特首李家超,那麼李家超是怎樣取態呢?你說一些悲情的說話,立法會可以撥款,但是撥款之後,只是增加三萬個單位,剩下七萬個劏房戶又如何處理?李家超作為特首,必需要弄清楚他的團隊如何分工,局長做什麼,署長做什麼,而不應該縱容把本來由房屋署起樓的工作,交由房屋局去做的奇怪不合理現象。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