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5元未足讓香港長者安享晚年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社會福利署周一(20日)宣布長者生活津貼將於今年9月落實合併,約五萬名正領取普通津貼的長者將可每月額外獲發995元,與高額津貼長者一樣領取3,915元。合併長生津是前年1月政府十項改善民生新措施之一,稱「着力回應社會上照顧基層和弱勢社群的訴求」,但拖至特首林鄭月娥在完結任期前才能宣布落實日期,過程未免太長。

當時香港身陷反修例風波,各界自會解讀政府舉動為紓緩社會怨氣。但不論動機如何,金額跟日常支出相比仍是「到喉唔到肺」,也不足以回應社會訴求。樂施會在本月發表《年長人士及長者貧窮與就業問題研究》,受訪的65歲以上有工作的長者,每月開支平均約4,220元,當中房屋和醫療開支約1,100元,佔比約四分之一。假設退休長者的開支相若或稍低,一人每月3,915元,加上近年每年多發的一個月或半個月金額,也只能說是僅僅餬口。只要房屋和醫療開支稍高,他們就會入不敷支,要依靠積蓄或子女親人的支援。

可是,積蓄和家人支援不是必然,而長者積蓄會隨着時日減少,亦會被飊升的通脹加快蠶蝕。那邊廂,申請長者綜緩又要面對嚴格的資產入息審查,令不少有需要的長者卻步。因此,長生津成了中下階層的安全網,而金額仍需要調升。

批全民退保不可行 但長生津也難永續

偏偏政府許下改善長生津的承諾後,卻因為內部「計唔掂數」而折騰一番,由前年初到今年9月才可落實。簡言之,政府一度計劃進一步調升資產限額,惟此舉會增加年度經常開支50億元,在去年6月回覆立法會質詢,指要先評估政府整體財政狀況才有結果。最後,根據社署在周一公布的文件,政府只是把普通長者的資產收入限額跟高額看齊,從而抑制了領取數目的增長,新增經常開支預料增加14億元至314億元。

政府即將合併高額與普通額的長生津。(資料圖片)

政府有責任顧及長遠財政承擔,而事實上,單靠稅收支撐長者退休支出實難持續。回想十年前,民間建議政府、僱員和企業三方供款設立不設審查的全民退休保障,原意就是分擔政府財政。政府委託社福學者周永新與團隊估算,若以2013年開始供款,派發起點為3,000元,計劃可持續至最少2041年。政府則批評包括周永新的免審查方案財政不可行,堅持有資產入息限制的長生津,同時鼓勵長者善用年金、人壽保單逆按揭和安老按揭增加流動資金。

過了十年,申請年金、安老按揭的長者只佔一小部分,長生津的開支顯著上升,只以資產入息審查限制上升幅度,安老如意算盤仍未打響。更重要的是,現在不肯加稅支持福利和其他政府開支,正正自製財政困局。

高額長生津是對有經濟需要長者的扶貧措施,與全民退保不可相提並論。(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現金福利不能取代服務

要批評政府的安老政策,絕不止於長生津和其他福利資助的再分配,還有醫療和照顧服務的匱乏。長者要數以年計輪候醫院專科門診新症,資助安老院舍宿位,即使是輪候資助家居照顧服務動輒要一年。本屆政府資助宿位數目雖然上升一成多至約3.2萬個,但勞福局局長羅致光曾坦言只是追落後。

誠然,政府即使可向私人市場和非牟利機構購買服務,前提是市場有足夠且具質素的供應。事實是有地區缺乏照顧個別病症的社福機構,申請者有資助也難就近獲得服務,部分服務也要求申請者共同支付每月數千元宿費,對家庭財政壓力也不輕。周永新直言醫療和照顧開支已到達「瓶頸期」,擔心政府資源難以為繼。

新政府即將上場,現任勞工處處長孫玉菡將升任勞福局局長。在勞工範疇,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讚揚孫玉菡「有心、肯做事」,願意與勞資雙方溝通解決問題。希望「有心、肯做事」的作風能伸延至改善長者福利範疇,帶領政府應對「高齡海嘯」。即使全民退保需時商討,政府也要趁勞動人口仍在高位之際,改革公共財政,遊說勞資雙方增加徵稅收,應付長生津和各項安老福利和服務,共同分擔照顧長者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