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路政署昨稱臨時填海無違許可 環境局:仍須調查

撰文:陳潤南 趙振龍 陳凱敏
出版:更新:

《香港01》昨日(20日)揭露機場島東南邊的香港接線填海工程,驚現海堤崩塌,形成一個面積達18個維園足球場大的「新填地」。路政署署長同日舉行記者會否認隱瞞,已跟環保署溝通,工程符合憲報規定及環境許可證要求,「無需要將已克服困難,特別向外公布」。
然而,《香港01》記者今午追問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該工程出現臨時填海區及是否非法填海,對方卻稱目前仍在了解工程有沒有違反環境許可證規定。
前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鄒桂昌確認未有獲知會海堤崩塌事故;前環諮會成員劉祉鋒批評路政署失職,認為環保署需將該工程改動諮詢環諮會,又指目前環保署是後知後覺。

劉祉鋒批評,環諮會有必要獲知會崩塌事故及加固工程,他批評路政署未有盡責公布事故及影響。(梁鵬威攝)
港珠澳工程仍符合憲報規定及環境許可證要求。(2017年2月20日黃昏)
路政署署長鍾錦華
「要拿多些數據,看審批了的環境許可證及環保法規有無違反。」(2017年2月21日下午)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

黃錦星今午出席活動後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環保署對工程會有合適巡查及監測數據,就事件環保署會與相關部門接觸及跟進,「要拿多些數據,看審批了的環境許可證及環保法規有無違反。」記者再三問及環境局是否知情,黃錦星以「我諗你問的是一個細節」為理由,沒有正面回應,對是否非法填海表示是言之過早,「我們環保署會接觸相關單位,蒐集更多相關資料數據,看看有否違反的情況,暫時看不到你所說的情況。」

而被路政署指「早已溝通過」的環保署回覆時,卻未有回應何時獲路政署知會海堤崩塌以及改用「臨時堤腳荷載平台」填海,但表明正與路政署及有關承建商作出跟進,索取資料以助調查有否違反環保法例的情況。換言之,與路政署昨日說法並不一致。

記者翻查環諮會的會議紀錄,2014年事發至今未見到有任何關於香港接線填海工程出現海堤崩塌,或加設「臨時堤腳荷載平台」的資料。記者致電時任環諮會委員鄒桂昌,對方確認環諮會只討論過較早前被揭發過的人工島「飄移」事件,但未獲環保署通知今次香港接線填海工程的事故。他指暫時未有詳情,拒絕評論環保署做法是否合適,但就指如果確實如路政署署長鍾錦華所言,工程仍未超出環境許可證的工程範圍,就認為「可以講得通」。

黃錦星也是出名的「慳神」。(張浩維攝/資料圖片)

劉祉鋒:路政署未有盡責公布

曾有份審批港珠澳大橋工程的前環諮會委員劉祉鋒批評,環諮會有必要獲知會崩塌事故及加固工程,他批評路政署未有盡責公布事故及影響,事後才稱「已克服問題」,他形容是「自己做功課,自己話做得唔錯」,是誤導公眾。而負責審核工程有否遵照環保許可證的環保署,亦未有做好監督工作。他指環諮會作為法定組織,需要評估工程進行期間對環境影響,因此即使如路政署稱加固工程只屬「臨時性質」,亦需要知會環諮會。他指加固工程涉及填海,屬於較大的工程改動,可影響附近海豚棲息地及海底生態,必須向環保署及環諮會交待,如果發現影響過大,並難以緩減,環保署甚至應暫停工程。

港珠澳大橋工程香港段工程涉及填海,政府一再強調非常重視減低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除了採用不浚挖式填海技術,以免挖掘淤泥污染海洋,更於環境監察辦事處網頁上載工程項目的環境資訊予公眾查閱,當中更有不少環境監察數據,公布工程期間施工地段的空氣質素、噪音、水質、廢物管理及生態資料。

記者將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填海地段於2016年7月的最新衛星圖片,與路政署2011年呈交立法會之施工圖交疊,比對下發現突出一個面積達18個維園足球場的「新填地」,伸延向海岸(見紅線位置)最長處竟接近90米。(香港01圖片)

環境監察報告未有提及崩塌

不過,記者翻查環境監察辦事處就香港接線填海合約每月公布的環境監察報告,在海堤崩塌前後,不論是每月數次的實地考察,或水質監控等部分,均未見提及海堤曾經崩塌,亦未有提及達18個維園足球場大小的「新填地」或多個小沙洲突然出現;反而多次提及施工地點海上有油污,甚至連海上隔泥網有空隙等仔細問題,都有提及。每月環境監察報告由工程承建商中國建築,委託獨立顧問彼安托亞太顧問有限公司負責。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學術顧問洪家耀表示,如環保署早已知悉事故,有責任提醒路政署加設「臨時堤腳荷載平台」須重新通過環評制度。他以中環灣仔繞道工程作例子,該工程同樣有臨時填海,一樣需要通過環評制度批出環境許可證。他指港珠澳大橋工程出現多次嚴重事故,連帶令人對三跑工程亦失去信心,環保署及環境局盡快交待。

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一段填海區,疑出現倒塌,圖為倒塌而生的「新填地」。(鍾偉德攝)
港珠澳大橋遭遇迄今最嚴重工程失誤,運房局及路政署卻含混其辭; 《香港01》歡迎工程各界報料,提供消息、一同監督,身分絶對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