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博客咁睇波】與蔡子強辯論 德國足球轉型之痛

撰文:運動公社
出版:更新:

日前拜讀蔡子強在《明報》所撰《德國隊轉型之痛》一文,持論甚膠,務必回駁。
蔡文把德國的失利,歸因於奇連士文、路維領導的改革計劃,使德國球員一味崇尚技術、無復往昔比賽態度。
比賽勝負,自有球員技術、統帥用兵、球隊踢法等因素左右,但不從以上種種認真檢討,
而動輒搬出心理質素說事,是其第一大膠;
東拉性別氣質,西扯民族精神解釋德國失利,是其第二大膠。

德國於準決賽敗予東道主法國,無緣決賽。(Getty Images)

文:高俊賢@運動公社

德國人不擅踢逆境波?

勝敗乃兵家常事,又豈可以一場比賽論德國人不懂踢逆境波?更況且對手是東道主法國呢?要檢討德國人的失利,先要從比賽形勢和自身的局限說起。

德國自上半場被判十二碼而失球後,下半場心理壓力固然大增。不過,德國有巨大的控球優勢,卻缺乏出色的中鋒牽引對手後防,完成進攻任務(各大德迷自然想起高路斯和高美斯),這已經是德國的先天不足;下半場中堅謝路美保定因傷退下火線,使球隊失去有效的後場進攻發起點,使德國人更失諸交臂。以上兩點不足,令路維用兵大受制約。即使德國球員心理優勢再巨大,總也不能逆天而行吧?心理質素能使球員在逆境裏維持戰鬥意志,但也要配合恰當的策略調整和球員發揮方可談「逆轉勝」。

就法國在歐國盃的表現所見,他們防守兩側的傳中球是頗有缺陷的,但是德國未能把握對手弱點制勝,是心理問題,還是中鋒缺人的問題?

體育競技以質先行 不徒講精神建設

蔡文批評奇連士文掌舵的德國足球改革計劃,使德國球風大變,失去所謂往昔日耳曼民族的「鐵血精神」云云。運動競技的精神意志,從來不是某大民族的獨家村,也不會因為更換球風、踢法而貿然失去的。

蔡子強還說,千禧年前後德國的踢法僵化、死板,一點也不假,但謂今天的德國人缺乏精密的戰術部署卻是荒謬絕頂。德國人多年來奉行以自由人為主的3-5-2陣式,但在自由人人才匱乏後,這種踢法也無以為繼。於是,德國人學西班牙足球,通過傳控踢法掌握比賽節奏,維持前中後三線距離緊密,全是奇連士文和路維當日留下的遺產,也是順應現代足球變化規律之舉。即使近年防守反擊當道,其實質內容也絕非教大家放棄控球、走回頭路,而是兩套足球概念互相調補罷了。

所以,改革計劃無疑提升了德國足球的質量,也為德國人換來兩年前的世界杯冠軍。體育競技從來以質量先行,而不是徒講精神建設。如果德國人還要高舉精神意志的大旗來抵擋進步潮流,又豈有今日立足之地?

曾任德國國家隊總教練的奇連士文,現為美國國家隊教練,剛在6月帶領球隊取得美洲盃第4名。(美聯社)

性別氣質、民族精神豈可與競技質素混為一談

但是,蔡文最荒謬者不是大談精神勝利法,而是拉出性別氣質、民族精神說事:

「踢法變得秀麗,球隊變得靈活和陰柔,卻讓球隊失去了昔日的『血性』和陽剛之氣」。

蔡子強,個人的體育競技質素和「陽剛氣」的多少有什麼關係?

所謂「陽剛氣」的說法,倒可以從性別研究理論裏解釋。學者 R. Connell 指出,大部分的社會和文化都存在一套反映主導階級理想的男性行為規範和建制安排,是為「霸權式陽剛氣質」(hegemonic masculinity),即男性應當顯露剛毅、粗獷的形象。但是,有個別球星崇尚姿整形象,平添數分「陰柔氣」,其競技水平和意志在球壇仍然廣受稱道(例如碧咸)。環顧中外各項體育運動科學的研究,也沒有陽剛氣質和足球水平掛鈎的證據。

蔡文再談「血性」,又把德國人的血統和民族精神混為一談:

「德國隊亦不再拘泥和固執於傳統的民族精神和「血性」,反而大量引入混血,甚至絲毫無德意志血統的球員。」

都二十一世紀了,就連港隊也以不少入籍球員爭取好成績,而且他們均以表現和鬥心得到社會的認同,我們又何必對單一血統、地域認同論執着不放?

話到這裏,筆者希望大家以認真角度看待體育競技,免得走入這些思想誤區。每遇競賽敗局,僅憑有沒有「血性」蓋棺定論,是一種思想懶惰。這種懶惰固非蔡子強所有、社會大眾所有,就連歐洲國家盃另一路敗軍英格蘭也有,姑且留待下篇再談。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