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體制,令我這種前運動員也能靠寫作養家

撰文:加藤嘉一
出版:更新:
我在中國認識的運動員們,很小的時候就進體育學校,在那裏,孩子們都是不學習,只做運動……絕大多數的運動員最終也要在未能達到目標的情況下退役,像我一樣,變成所謂的「普通人」,然後面對社會。但社會充滿競爭,於是那些只做過體育、沒認真學習過,因而「沒文化」的前運動員們,便不懂得如何開始自己的第二段人生。
加藤嘉一
因身體跟不上,筆者最終放棄了當職業運動員的夢想。(作者提供)

我在日本的少年時代生活,總圍繞着運動,因為我父親以前是運動員,比我小 1 歲的弟弟也是運動員。從小在運動家庭長大,生活環境充滿跟運動有關的東西,再沒其他。電視播放的總是體育比賽的節目,飯桌上的話題也總是跟運動相關。本身並非運動員的母親和妹妹也被我們三個男的牽連,不得不度過與運動密不可分的人生。母親儘量給我們做有營養的、有助運動能力的飲食;妹妹也忍耐着,總配合我們看體育節目和聊跟體育有關的話題。

目標遠大 可惜身體跟不上

我 10 歲時正式開始跑步生涯,後來以專業中長跑運動員的身分度過了中學時代,直到 17 歲退役。我作為運動員的高峰期是 14 歲的冬天,那時主要跑 800 米。每天放學後先回家,然後騎約 8 公里的單車到操場跟有着共同目標的戰友們一起訓練。那時候,在我的腦海裏,除了參加全國大賽以外,還或多或少夢想着將來可參加奧運會。我知道那是一個相當遙遠的目標,但夢想本身是自由的。

然而,冬季集訓有些練過頭了,或許是目標定得太高,身體沒有跟上,腰部受傷,撐不住了。到了初三的比賽季節,始終沒能發揮好。上了高中,就更不用說了。高二即將結束之際,我面對不得不在學習和體育之間二選一的局面。如果兩者的表現都夠好,可以兼顧下去,學校也鼓勵我那樣做,可惜我在體育方面已無法為校隊作出應有的貢獻,當時又在較重視學業的班別,就下決心主動告別專業運動員的生涯。還記得那時在學弟面前流下的眼淚。

18 歲高中畢業之後,我來到中國北京。純粹是學生身分,目的純粹是學習,與自己所熟悉的運動毫無關係。坦白說,我很後悔自己沒能當好運動員,那麼年輕就放棄了參加奧運會的夢想。但一切既成定局,只能怪自己終究沒能力實現夢想。

在北京,我很不適應自己的新身分和處境,其實是難以接受告別運動生活這殘酷的現實。不過,我每天傍晚仍會到北京大學的五四運動場,跟其他愛好跑步的中國學子們一起跑步、聊天,心境也逐漸好轉,慢慢放下心理包袱。後來,我不在操場跑,而在著名的未名湖跑。一邊跑步,一邊思考。

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場。(Getty Images)

那時的北京正朝着 2008 奧運會邁進。我體驗着那些變化。作為前運動員,心情有些複雜。不過那時的我一邊上學一邊在媒體發聲,亦能以傳播者和作家的身分觀察北京奧運,跟社會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那年奧運,中國奪得前所未有的 51 面金牌。隨後,我寫了一篇文章,呼籲中國體育應該進入「後奧運時代」。

文武兩道 令退役運動員有能力開展新生活

在日本的時候,老師和家長們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叫「文武兩道」,即學業和體育要兼顧。只有兩樣都做好,同樣重視,才是完整,將來才有可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日本社會也視之為培養人才的基本精神。

2015 年華盛頓馬拉松。(作者提供)

有說這精神源自儒家提倡的「和」,但我發現中國人完全不講究它。我在中國認識的運動員們,很小的時候就進體育學校,在那裏,孩子們都是不學習,只做運動。問題是,最終能參加奧運會的人極少,能獲得奧運金牌的人更少。故此,絕大多數的運動員最終也要在未能達到目標的情況下退役,像我一樣,變成所謂的「普通人」,然後面對社會。但社會充滿競爭,於是那些只做過體育、沒認真學習過,因而「沒文化」的前運動員們,便不懂得如何開始自己的第二段人生。

看到這情況,我便提出「中國體育應進入後奧運時代」:中國培養運動員的體制要改變,再也不要搞什麼體育學校之類的,而應像日本一樣,所有孩子都要文武兩道,即使是運動員,也必須接受正常教育,培養知識和文化,這樣才是持久之策。據我所知,許多在日本社會上很活躍的人士,也曾經是運動員。

我很感謝日本的教育環境和體制,也感謝向日本輸出儒家文化的中國。正因為這些東西,才令這個早就退役、除了運動員什麼也不是的我,至少可以像這樣靠寫作養家。

再訪奧運主辦城市 不再介懷前運動員身分

去年夏天,我到訪了將主辦奧運會的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約。這一次,不像我在北京時仍把自己視為「半途而廢的運動員」,而是作為一旁觀者,退一步觀察里約的近況。

走在里約街頭,筆者總是感到不太安全。(作者提供)

正如世界各國的媒體所報道,奧運賽場所在的里約市中心確實比較亂。有兩個場面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是我從未遇過露宿者這麼多的城市;另一個是里約才剛主辦了世界盃不久,但市內的基礎設施仍遠遠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當地居民埋怨政府和政治,跟我聊過的人都紛紛說,連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沒滿足,還搞什麼奧運?能得益於奧運的只有政府,市民不會得到任何好處。

其中一個周末的早上 7 時,我在里約的 Old Town 跑步,視線內總有醉酒打架的男人。我跑着跑着,確實有些害怕——總有些行人(有些還醉醺醺的)看着我,甚至喊着恐嚇我。當然,我不能因此就說里約很危險——里約有里約的好,尤其是那些巴西特有開朗幽默的人們,和太陽下美麗的海岸。

陽光下美麗的里約海岸。(作者提供)

不過,與我親眼目睹過的北京奧運不同的是,里約的政府恐怕不像中國政府那樣擁有控制一切變數的能力。我記得當時北京當局,別說治安、交通或輿論,就連天氣都能控制。好像 8 月 8 日開幕式那天,便迎來了「完美」的藍天白雲……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