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台學界體育商品化 香港可依樣畫葫蘆?

撰文:運動公社
出版:更新:

學界體育和發展成熟的成年體育競技一樣走上商品化的道路,是無可避免的事;更有論者肯定這種趨勢,認為這能夠增強社會對運動員以至體育運動的認同。
不過,商品化對於推動學界體育的效果,恐怕不是我們心目中那麼巨大的——筆者並非要否定商品化的意義,只是認為不必過分渲染它的效用而已。

由 Nike 推動的學界籃球精英賽,在媒體宣傳和場地佈置方面無不經過悉心設計。圖為本年度男拔萃書院連續3年稱霸Nike全港學界精英籃球比賽。(資料圖片)

文:高俊賢@運動公社

擴充學界體育靠商業贊助 屬倒果為因

香港學界體育並不缺乏商品化的土壤,而且發展規模日漸擴大,尤其在主流體育項目(諸如籃球、游泳)。學界體育聯會所主辦的賽事,不乏各大企業的贊助,而 LeSports(樂視體育)亦投放數以百萬元計的費用,電視轉播本地學界賽事。通過電視轉播,偶像化的學界運動員是運動產品的行銷者,同時也刺激觀眾對運動的熱情。

而對於企業來說,運動本身帶有健康、正面的形象,通過賽事轉播可以吸引目標市場的好感,和增加品牌的曝光率。由 Nike 推動的學界籃球精英賽,在媒體宣傳和場地佈置方面無不經過悉心設計;而品牌本身在通識課程裏呈現的另一面——剝削勞動者的血汗工廠,剛好被這一連串形象工程抵銷。在理論上,學界賽事仍然具備相當的商業影響力。

近日世界波在《香港01》刊登的博文就指,日本全國高中足球大賽的入座率和電視觀眾人數,更甚於國家隊和 J-League 的比賽;而台灣的高中籃球聯賽(HBL),也同樣搞得有聲有色。日本能、台灣能,但香港要依樣畫葫蘆恐怕有困難,因為商業贊助是建基於具規模的體育賽事,要把擴充學界體育的希望寄託於商業贊助之上恐怕是倒果為因。

博客世界波指,台灣的高中籃球聯賽(HBL),也同樣搞得有聲有色。圖為2015 年松山高中贏得 HBL 冠軍。(Nike圖片)

港缺體育政策視野 移植日台機制不現實

日、台學界有這樣的比賽規模,是因為學校在體育教學方面專門投放不少資源,並能持續培養體育人才。台灣政府的《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訂下 2023 年每位學生精通一項運動技能比率要達到 85%、能游泳的人數比率達到 70%,這種推動體育的政策視野,恐怕不是特區政府能比擬。

換言之,促成學界體育商業化的要素,是普及的運動教育。如今香港有能力開展專業運動訓練的中學,離不開那十幾家傳統名校而已;至於一般的學校,都只是視體育作為芸芸課外運動的一種,又何必為遷就運動發展,而抽掉其他課外活動的資源呢?

況且,台灣、日本在體育建設方面主要是依循美式制度,即以校園運動作為主要育成機制;至於香港,依循的是英式制度,亦即是倚賴俱樂部的育成機制(雖說以日本足球的情況而言,球會的青訓梯隊的地位漸漸與校園足球睇齊)。所以,要把台、日的那一套移植至香港,這想法並不現實。

學界體育賽事競爭性和規模不能有所提高,它所能吸引的商業贊助始終有限。圖為2016-17年度港九中學校際聯校游泳比賽。(香港學界體育聯會網站)

學界體育要發展 推手是政府

在這種背景下,學界體育賽事競爭性和規模不能有所提高,它所能吸引的商業贊助始終有限。

換言之,即便未來香港學界體育具備更多的商業推廣,但是受益的可能僅限於那些比賽常客。要單靠商業贊助推動學界體育,或許能短暫提升外界對學生運動員的印象,但是對學生投入體育的吸引力始終有限。正如中學教師傅玉麟數月前撰文所指,本地學生運動員能夠以運動成績考獲大學學位,甚或從事與體育有關的事業的機會,始終不算多。如果香港在這方面有更完善的規劃,加上基層體育的設施和教練人才,學界體育才有長足的發展。學界體育的真正推手不在商業贊助,而是政府。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