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博評】職業的階梯:日本「特別指定選手」制度

撰文:世界波
出版:更新:
港超聯成立後,學界體育聯會宣布禁止在港超聯球隊中有註冊的球員參加學界賽…如此一刀切,將所有職業球員禁足於學界賽事,就仿如將「學業」與「職業」放在對立面,只能「二選一」…在新星湧現的日本,為了發掘不屬於職業青訓梯隊的潛在新星,日本足協積極推動跨越兩大聯盟的制度——「特別指定選手」……
列奧C@世界波
2015-2016年港超聯冠軍東方。(資料圖片)

文:列奧C@世界波

2014年,香港超級聯賽成立(下稱港超聯),象徵香港足球走向職業化。除了對本地球壇帶來影響,連帶香港學界足球亦受衝擊。港超聯成立後,學界體育聯會(下稱學體會)宣布禁止在港超聯球隊中有註冊的球員參加學界賽。

職業禁制令 港超學界二選一

學體會秘書長鍾樹培指職業運動員不可以參加學界其實一早列明,「足總的『鳳凰計劃』要求職業化,必須要職業球員才能參加比賽,故參加港超聯的球員,必須與球會簽訂職業合約,亦要足總承認是一位職業球員。因為學界一向是業餘賽事,故我們不能讓這些職業球員比賽。」

禁制令一出,引來各方熱烈討論。上屆港超效力傑志的顏卓彬、鄭展龍、播磨浩謙及流浪的謝偉俊,均無法為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上陣;就讀英華書院的鄭兆均亦無緣出戰學界賽。

正如執行秘書嚴鎮明所言「章則規定學體會賽事是業餘性質,港超聯球員當然不可參賽。」事實上不少國家亦將學界賽事與職業足球作分割。但如此一刀切,將所有職業球員禁足於學界賽事,就仿如將「學業」與「職業」放在對立面,只能「二選一」;而在學界賽表現出色的球員,亦沒有辦法走向職業道路。

顏卓彬、播磨浩謙等選擇了職業道路,因此無緣於學界賽場留下回憶;今屆香港U-18代表孫銘謙則代表學校出賽,而未有效力任何球會。限制一名球員於學習的黃金期接受高水平訓練和實戰,只執着於「職業」與「業餘」的字面解釋,對香港青訓又是否有幫助?

「買人」不再 =

香港學校一直存在所謂「買人」現象,以學校學位或獎學金吸引運動出色的學生轉至該校就讀,同時為其出戰學界賽事爭取獎牌,因此經常有批評學校「屈機」,甚或「不假外求」等聲音出現。

嚴鎮明同時指出禁止職業球員出戰學界是「保障一般學生在比賽中有機會表現,亦確保賽事可業餘地進行。」筆者無意批判「買人」現象是否道德,但對學校而言,不能「買」港超聯球員,目標便轉移至港甲、港乙、區隊。沒有港超球員,是令比賽「業餘地進行」,還是質素「參差地進行」?長遠計是否應該禁止所有轉校生出賽?

「保障一般學生在比賽中有機會表現」更是可笑,一場比賽最多只可以有14名球員落場,何不無限增加換人數目,令所有同學都有份參與?

第94屆日本全國高中足球大賽優勝隊伍東福岡高校。(JFA)

日本跨越兩大聯盟的制度​

在新星湧現的日本,校園足球和職業球會是兩條主要青少年訓練的雙軌道。日本因為高校球員要在高校體育聯盟註冊;而職業青訓梯隊成員只能在J-League管理下的比賽出場,因此需向J-League賽會註冊。兩個互不相干的賽會有嚴格的章程規定,不允許球員雙重註冊,限制了在球會註冊過的球員不能代表學校出戰。那是否意味着高校生「向上流」的途徑被阻?或是要到畢業後才可踏足職業世界?

為了發掘不屬於職業青訓梯隊的潛在新星,日本足協積極推動跨越兩大聯盟的制度——「特別指定選手」,對象不限於高校,還涉及全日本大學足球聯盟和J-League青訓梯隊以外的球員。除了為日本足協盡可能發掘人才、也為有潛力的青年球員提供進入J-League職業世界的途徑。

要獲得「特別指定選手」資格,必須由球員原屬單位(學校、J-League以外球隊)、球員監護人、J-League球隊三方同意,才可以交由日本足協對球員評估是否具有加入J-League的能力;J-League球隊亦須對如何幫助及培訓球員交出詳盡計劃書。今屆全日本的高校「特別指定選手」就有18人,上屆全國賽冠軍東福岡高校,就坐擁3名即將加入J-League及J-2的球員,包括小田逸稀加盟鹿島鹿角、高江麗央加盟大阪飛腳、藤川虎太朗加盟磐田山葉。

另外,「特別指定選手」資格亦適用於有外國籍資格的日裔學生身上,令未決定國籍的年輕人增加歸屬感。今季的特別指定選手中,就有將會為市立船橋高校出戰全國賽、來季加盟大阪飛腳、父親為前中國國腳高昇、在日本成長但被中國傳媒硬拉上「征服日本高校的中國人」名銜的高宇洋;還有在日本出生、父母為加納人和菲律賓人、就讀於桐光學園、來季加盟川崎前鋒的中堅,泰賓拿斯.謝法臣(Tabinas Jefferson)。政府常說香港是移民城市,港隊亦依賴入籍球員,何不嘗試由更年輕一代入手?

很麻煩?對,巴塞隆拿培育一個美斯也不只花費一年半載。

職業足球的敗部復活

事實上,日本高校足球的發展已經成熟得可以與職業青訓梯隊相提並論,世冠盃後人氣再度急升的柴崎岳,就是由高校足球走進職業的成功表表者。同時間,「特別指定選手」制度亦成為了職業青訓梯隊失意者的「敗部復活」。

現今效力意甲AC米蘭的本田圭佑,年少時未能升上大阪飛腳二隊,後來加盟石川縣名門星陵高中,在第三年帶領球隊打入全國賽準決賽,結果再次吸引到J-League注意,被名古屋鯨魚選為「特別指定選手」,高中未畢業已經落實加盟,更以高中生身分為名古屋鯨魚踢了一場日本聯賽盃。

不必用美斯做例子,假如本田圭佑出身在香港,他的職業夢同樣早就不存在。

青訓從來不是「即食」,完善一個制度亦非一年可及。(資料圖片)

青訓非「建成

站在學體會的立場與角度,職業禁制令其實可以理解(利申:筆者對其強調學界「業餘」相當反感),制度分明從來是香港成功之處。但「頂癮」的是,到了改由香港大專體育協會主辦的大專盃,職業禁制令又變成「8萬5」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眾港超兵再度出現於大學賽場上(大學都算學界啩…)。

青訓從來不是「即食」,完善一個制度亦非一年可及,不計只看經濟效益的政府(除咗喺Facebook抽水,相信亦無咩球迷會對佢有任何期望),「禁制令」一事上足總亦無發出過任何聲音(或者背後做咗其他;或者擔心被批評越權)。筆者無意批判學校「買人」之風是否道德云云,但只執着於「職業」與「業餘」字面解釋,將「學業」與「職業」放在對立面,對本來想「入行」的年青球員及父母,對香港足球青訓發展,又是否有益?

日本人的成功很多時在於「認真去做無聊事」,業餘的學界其實也可以很專業。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