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香港足球,什麼時候才有屬於自己的兵工廠?

撰文:張景宜
出版:更新:

南華申請降班,除了球迷感到可惜,最心痛的還是希望成為足球員的年輕人。七百多萬人,經濟指標處於世界前列,球場設施不過不失,為什麼足運竟然一敗塗地?歸根究底,還是政府和足總的不力。

2014年,足總提出《力爭上游──萬眾一心》策略計劃書,定立了五年計劃,以港足未來的成績衡量成效。當中主要的發展目標包括提升香港男、女足的世界排名、增強在國際賽的競爭力等。領導層雄心壯志地列明,希望5至10年內,男足能躋身世界前100名,以及打入2020年東京奧運會決賽周。現實是恆生指數和中原城市指數屢創新高,港足的世界排名卻每況愈下,最新排名第148位,比97年的第129位還要低。而計劃書內另一項目標是在五年內,把升格成為港超聯的入座人數提高到3500人。結果近年平均入場人數是1000人左右。

作為鳳凰計劃的再生版,年年二千萬的撥款,三年間各項指標不但達不到,還變得更差。(香港超級聯賽Facebook Page)

作為鳳凰計劃的再生版,年年二千萬的撥款,三年間各項指標不但達不到,還變得更差。而為了追求硬指標,無礙港足在引入外地歸化球員下,偶有佳作,但本地華人球員上場機會卻少了很多。不少球員的薪金比最低工資還要低。這樣不但打擊有志加入球壇年輕人的決心,還令現役本地球員心灰意冷。相對大專畢業生平均月入一萬多,到三十歲大約有兩、三萬元,過去幾年年輕的職業球員,有多少個能夠拿到這樣的人工。不少球員退役後,除了到體院當老師,到中學當個體育老師,在職業生涯中很少像外國有商業贊助,多一份穩定的收入。香港人崇拜外國球星,背後代表的是龐大商業利益和市場操作,從一對球鞋到品牌代言人,都是非常可觀的收入。

而投資者在投資球隊的過程中,投入資金大,回報低,不論南華、東方的班主都埋怨球隊不像外地球會能賺錢。要解決目前的困局,需要政府和足總重新檢視政策和聘用外國職業聯賽籌辦人、市場推廣專家及領隊去規劃本地足球發展藍圖。球壇前輩如鍾志光提供過不少好的建議,例如參考日本職業聯賽的做法,在前期先由政府提供稅務優惠,鼓勵本地財團投資在青訓,設備及少量引入外地球星。也將本地球賽賭波合法化,從中抽取賽馬會收益,重投球壇建設和培訓。

目前不論港隊還是本地球隊,太過急於求成,為了爭標,為了世界排名不斷引入外援,然後歸化。原意提升水平不壞,但卻嚴重妨礙了本地球員的機會。這是各大球會班主和領隊需要檢視的情況。

也將本地球賽賭波合法化,從中抽取賽馬會收益,重投球壇建設和培訓。(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民政事務局也應該牽頭爭取政府更多資源投放足運,未來幾年可考慮補貼門票,局長多與本地華資公司和跨國企業商討合作,並與發展局覓地興建球場,讓港超聯球隊擁有自己的球場,再撥額外的資源讓各大球會做好青訓。政府也要帶頭提供稅務回贈,鼓勵財團如地產商、大型企業贊助本地球隊,作為企業社會責任項目之一,然後等待足球水平提升,逐步職業化,讓球隊變成自負盈虧等。屆時透過門票、周邊產品和運動員贊助等,可望一步步改善現況。

西班牙銀行Santander 近年取代了 BBVA 成為當地聯賽的贊助商,正正是因為聯賽是非常有效的市場推廣平台。足總應該繼續鼓勵本地銀行、地產商等贊助本地港超聯命名的香港超級聯賽和盃賽,金額也應該提升一點,不但有助這些品牌深化扎根香港感覺,也解決了本地足球缺錢的苦況。

政府能夠做到拋磚引玉,讓各個球隊有充裕的資金,優秀的球員,相信可以看到更多像今年賽季尾,數千球迷湧入旺角場的盛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