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遊世界.摩洛哥】千年宗教傳統 巧遇伊斯蘭教節食祭

撰文:Carina & Franco
出版:更新:

【上回走到美國紐約:我們深深愛上的小區——Brooklyn】

於六月中到達北非摩洛哥,落機第一站是西部海岸首都城市Rabat。Airbnb屋主Youseff事先準備好晚餐,先奉上一杯薄荷甜茶,然後是一次甜上加甜食物新體驗。蛋糕,摩洛哥薄餅加上蜜糖,一款類似我們農曆新年吃到的油炸角仔,但上面再塗上一層糖漿,一碟以為是啡黃糖,但Youseff介紹其實是用杏仁,肉桂,及多款乾果共二十種材料製成的傳統食品。

屋主準備的晚餐,是一次甜上加甜食物新體驗。

我們約晚上八時共進晚餐,屋主的弟弟Karim告訴我們剛好遇上一年一度伊斯蘭教的節食祭Ramada。本月全球的穆斯林都只會於日出前及日落後進食,日間不會飲水和進食。難以想像在今個月整個穆斯林世界眾多信徒一同在節食,而不論於中東各國,亞洲的馬來西亞和印尼,或我們身處的北非和非洲中部多國,其實已進入乾燥炎熱的夏季,即使我們身處位於海邊的城市Rabat,晚間依然感到一陣陣帶熱的微風,連水都不能飲難免太嚴苛吧。第二天跟隨友善的Karim出外四處遊走Rabat街頭,節食祭期間大多餐廳和商鋪都休息,而我們又忘記帶水出門,無意間一同與當地人節食了大半天。到了下午兩三點我們肚子打鼓,喉嚨乾渴,在熾熱的陽光下感到頭昏腦脹,在幾乎中暑前,Karim找到一間餐廳讓大家坐下休息,叫了兩份傳統食物Tagine給我們充飢,他自己卻坐在身旁忍耐不吃。甘願忍受饑餓之苦,Karim訴說是為了體會貧窮滋味,讓人學會謙遜,懂得珍惜。

我們身處的北非和非洲中部多國,已進入乾燥炎熱的夏季。
友善的Karim帶我們遊走Rabat街頭。

離開Rabat,我們向東乘坐約三小時巴士到達中部古都Fez。根據民宿屋主提供的地圖,轉過迂迴曲折的小巷到達入住的民宿。民宿建築設計是摩洛哥古城內常見,名為Riad的特色住宅。Riad一般樓高三至四層,每層樓底高接近四米。牆壁用泥土建成,用木材作支撐。中庭打通地面至天台,讓自然光照亮室內各處。天台裝置可活動的遮光板,以阻擋摩洛哥日間烈熱的陽光,夜間則可以打開作通風。

Riad一般樓高三至四層,每層樓底高接近四米。

在Fez的第一個晚上,有幸和民宿屋主一同晚飯聊天,談過一年一度的Ramanda後他們介紹每天五次的祈禱。穆斯林每次祈禱前,需要先用左手清潔右手手掌及手臂,然後洗左手,再洗面和頭,再到右腳然後左腳,最後再一次洗淨雙手。五次祈禱時間是根據太陽位置,隨著一年四季及各國的緯度差異會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是日出約清晨三至四時,正午時分,下午四時左右,日落約七至八時和晚上睡前約十至十一時。對於我們來說,每天花時間祈禱五次的確是難以想像,但對伊斯蘭信徒來說卻是生命的重要部分。經過大大小小散落在城中各處的清真寺,不時都會聽到此起彼落的禱告聲,偷偷看看裡面的大多是男性,原來清真寺內大都會有兩個空間分隔男女信徒,而女性祈禱的位置一般設於清真寺隱蔽的後方。

初步認識摩洛哥歷史,起源可追溯至四千年前的古埃及。當時埃及其中一個部落離開家鄉向西沿海岸進發,到達今日位於非洲西北部摩洛哥一帶分別聚居在中部山脈和海岸各地成為最早定居於此的人。公元前4世紀,羅馬軍隊攻打至摩洛哥,因遇上當地人強悍反抗,稱這裡的人為Berbers,意即barbarians野蠻人。而Berbers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摩洛哥其中一個部族的統稱和語言的文字。今天摩洛哥三千三百萬人當中,約三分之一都懂得說Berber這古老的語言。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迅速散佈中東和鄰近地區,約一百年間北非摩洛哥一帶。自始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在接著一千多年便編寫著摩洛哥的歷史。時至今日,宗教信仰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節食對於大多成長在中華與西方文化結合的香港人可能是難以理解,但在摩洛哥卻是人們千多年來的傳統。

從Fez古城西邊地標Bab Boujloud,意即藍色大門出發,細意探索這個以精美建築,伊斯蘭教學府,染色皮革和手工藝品聞名的千年古都。四處探索期間,有緣認識到兩位來自摩洛哥的朋友Hanaa和Shifa。在古城的一角短聚後我們交換聯絡電話,更在接下來三天相約一同探索Fez。她們都是在Fez成長,兩人一年前在銀行實習時相識和結為好友。與她們談及摩洛哥的歷史和文化,互相學習了大家的語言和文字,更認識到當地經濟,政治,教育和就業機會等議題。現時摩洛哥失業率高企,大學畢業生多數花上一年半載依然難以找到工作。少數家庭環境較好的學生可以選擇繼續升學或到外國尋找機會,而來自中下階層的年輕人大都只能應徵餐廳,酒店,及到市內遊客較多的商鋪找工作。同時她們都訴說同樣要靠人脈都找到現時銀行實習的工作。

傳統穆斯林女性都需要帶上頭紗,但留意到她們二人都沒帶上頭紗,便好奇問到關於宗教議題。她們提及年輕一代的女性更強調自由意志。Hanaa認為誠心祈禱比討論應否帶上頭紗更為重要。社會應該注意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應單單因其衣著是否合乎標準去判斷他或她是否虔誠。幸運是我們與她們相識,有機會認識到美麗景緻背後更深層的文化和思考宗教對生活的意義。

Shifa(左)和Hanaa(中)提及年輕一代的女性更強調自由意志。

在古城裡行走,不難發現不少男士坐在古城內外路邊看似無所事事。在過去7個月的旅途中,相信沒有一個地方比摩洛哥人更會主動幫忙在古城中迷路的遊客。在一個中午前後約兩三個小時,分別有近十個男人主動上前,問我們想去哪裡,提出帶領我們到某某餐廳,沿途介紹不同景點,然後毫不客氣問我們拿小費。在沒有要求任何導遊服務的情況下,大家如果將來有機會到摩洛哥,可親身體驗這種另類好客之道。這些不斷在你身邊出沒的人可能會死纏爛打,跟著你走過好幾個街口,但只要記得堅決對他們說不,最後他們還是會離你而去的。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