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解散眾議院.博評】突破「國難」關鍵在於政黨之間能否合作

撰文:加藤嘉一
出版:更新:

我不是日本政治專家,我也不是政治家族出身,就完全站在一名普通日本有權者(選民)的立場談一談我對目前,以及即將發生的眾議院選舉的粗淺看法。

9月28日,安倍晉三首相正式解散了眾議院,10月22日將投票、開票。未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日本政治社會必將進入選舉活動期,經濟社會也必將受到選舉活動之影響。我個人始終認為,自由、公正、民主的選舉政治為的是保證長期、穩定、繁榮的社會環境,那麼,我們有權者選擇投票政黨或候選人的時候,按道理,務必關注的是它們的政治信條和政策理念,不過,無論是候選人還是有權者,大家在選舉活動期間的狀態往往處於短視、表面、情緒化,對於候選人來說,無論如何,甚至不擇手段地爭取當選,有權者也往往陷入不從政治信條和政策理念,而從個人情緒、偏好,如好不好看,好不好聽等角度決定最終投給誰,至於對眼前的選舉活動感到厭倦的人,乾脆就不去投票,即主動放棄自己寶貴的一票。總之,「我們」在選舉活動期間能否從選舉政治的本質的角度進行主張和判斷,相互溝通和理解在我看來是一個難題。

無論是對外經濟貿易政策還是社會保障、稅制等內政改革,一切都要考慮到如何應對長期存在下去,而且日益嚴重下去的少子化問題。(視覺中國)

安倍首相把這次選舉定義為「國難突破」,在這裡說的「國難」,一個是北朝鮮,另外一個是少子化,一個外交,一個內政。具體而言,眾所周知,北朝鮮不顧國際社會普遍、強烈的反對不斷實施核子試驗,發射導彈,對日本來說,人質綁架問題也尚未解決,安倍首相從威脅日本的國家利益的角度把它說成是第一個國難;少子化問題則是長期影響日本社會結構的問題,我也認為,少子高齡化問題是日本的第一國情,無論是對外經濟貿易政策還是社會保障、稅制等內政改革,一切都要考慮到如何應對長期存在下去,而且日益嚴重下去的少子化問題。

對於安倍首相提出的第二點,我沒什麼不同意見,認為每一次選舉都應該認真對待少子化問題,並把它成為焦點。不過,關於第一點,日本社會和輿論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批判意見。

近期,北朝鮮發射的彈道導彈已經飛越了日本領土兩次了,其導彈的威力根據有關調查是1945年日本在廣島和長崎遭遇的兩顆原子彈合起來的10倍以上。對此,日本國民前所未有地感到恐懼,並請求政府該怎麼避難。此刻,日本應該跟美國、中國、韓國等各國協商和合作的基礎上,作為一個不具備正常軍力(僅有專守防衛的自衛力)的國家,維護本國的國家安全,即國民能夠安居樂業的環境。不過,此刻日本政治迎來選舉活動期,那麼,這段時間實際上等於「權力真空」,從執政黨到在野黨,各個政治家忙於拉票,國會無法運營的情況下,假設北朝鮮做出了直接威脅日本安全的事情怎麼辦?

對此,我在NHK電視臺的節目上聽到過安倍首相的解釋,說「我們的行政並非停止,而且,我們應該通過選舉,獲得國民的信任的基礎上應對來自北朝鮮的威脅,即突破國難」。安倍首相還指出「日本是個民主社會,選舉則是民主政治的根本,選舉不應該因北朝鮮的威脅而受到干擾」。安倍首相的解釋顯然有些牽強,他甚至利用北朝鮮的威脅來鞏固權力地位和正當性。

綜合各方面的資訊和分析,安倍首相此刻解散眾議院的比較核心的動機是在野黨,尤其最大在野黨——民進黨的弱化。民進黨過去一個月剛剛選出黨首(前原誠司),在此期間紛紛出現醜聞,離黨的人。在該黨陷入混亂的情況下解散眾議院,這樣有利於贏得選舉。對此,不少有權者似乎持有消極的意見,認為安倍首相的做法過於投機,只考慮贏得選舉,而沒有考慮政治該發揮的作用和承擔的責任。

不過,此時此刻,安倍首相的估算或許有些動搖,甚至有可能後悔。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站起來建立新的政黨——「希望之黨」,而且,以前原誠司為黨首的民進黨實際上解散政黨,讓原來屬於民進黨的眾議院議員,即這次選舉的候選人向「希望之黨」申請公認。前原誠司這麼做,如他在民進黨的會議上所說,「從目前民進黨的實質情況出發,無論如何都要把安倍政權拉下來,實現再一次的政權交替」,為此做出的決定,採取的措施。前原還說,「放棄名,爭取實」,意思是,重要的不是它作為民進黨的名義奪取執政黨的地位,而是即使不擇手段都要把安倍政權從執政黨的地位拉下來,為此,願意做出應有的妥協和讓步。

我看了前原誠司的報告和記者招待會,相信前原這麼做是發自內心的,而且,這對小池百合子也帶來的千載一遇的機會。有分析認為,對於小池來說,這是最初,也是最後一次當日本第一位女性首相的機會(筆者注:若要當首相,必須當眾議院議員,而且,不能同時做東京都知事和眾議院議員。小池公開表明過這次不會競選,專心做東京都知事,但我,包括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她仍有可能競選),如今日本輿論仍有「小池熱(Koike boom)」,但過了這次選舉,小池就無法依靠自己的人氣獲得有權者的廣泛支持,這次前原誠司靠近小池百合子正是因為看好小池在有權者面前的人氣這是民進黨不具備的要素,而非其他。

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站起來建立新的政黨——「希望之黨」(資料圖片)

自從2012年自民黨重新奪得政權以來,日本的政治始終處於「一強多弱」的狀態,即安倍政權下的自民黨和公明黨的聯合執政太強大,民進黨、維新黨、社民黨、共產黨等為代表的在野黨均太弱,難以制衡安倍政權。在這個過程中,就像有些在野黨的政治家,以及不少有權者感覺到,安倍政權的做法有些傲慢。但問題是什麼因素讓它可以傲慢,就是權力。歷史格言說得對:任何膨脹和放大的權力最終都以腐敗而告終。在這個意義上,我個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在強大的自公兩黨面前,在野黨之間不要互相內鬥,而要適當合作,集中力量和團結抵抗自民黨,這一策略在我看來是現實的,而且有利於日本實現更加健全的政黨政治。

問題是不同政黨之間能否進行積極、健康的合作。比如,民進黨和共產黨本來就不是一個類型的政黨,其政治信條和政治理念截然不同。民進黨和希望之黨之間,在修改憲法、安全政策、增稅、社會保障政策等方面能否共用理念,協調政策?比如飽受爭議的消費稅增稅的問題上,小池反對增稅,前原支持增稅。假如在這些政策理念上沒有好好溝通和協調的情況下,純粹為了打倒安倍政權,奪取執政地位而進行勉強的靠近和合作,那麼,即使新黨奪取了政權,實現了再一次政權交替,它恐怕也難以扮演作為執政黨應有的角色,更何況強有力推進改革。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