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上的英國 哥哥你好嗎?

撰文:Indie
出版:更新:

以下的回憶寫於2016年6月26日,前往希斯路機場回港途中,
與其說這是一次旅行,不如說這是一個時代的記載:

(Getty Images)

十九年前,是97,我預備會考前的一年。為了鼓勵我,在英國的哥哥總會寄很多信回來。除了讀書心得,信裏總夾着各式各樣由酒吧、藝術館收集的postcards、貼紙。在香港,我們住在上下格床的小房間,那些信卻是另一個世界。

我第一次到英國,是去探望在當地留學的哥哥,並代父母出席他的畢業禮。去程,父母到啟德機場送行;回程,我和哥哥在「新機場」到埗。父母期待着兩個兒子回家,那時我穿着貼身白色T-shirt,很短的頭髮,哥相反,披了一頭長髮,穿黑色外套。那時,是港漫《百分百感覺》的年代。

在英國的哥哥總會寄很多信回來,信裏總夾着各式各樣由酒吧、藝術館收集的postcards、貼紙。(圖片由作者提供)

帶着我了解潮流​ 發掘我的興趣

那次英國行,哥帶我去剪了個很短的Skinhead;帶我到當時香港還未有的蠟像館,與我們都喜愛的Beatles、Bon Jovi、Suede、BB King、MJs、Indiana Jones等合照;到Camden Town朝聖,還偷偷到性愛影片商店,由年過七十的老人家拍的成人片令我大開眼界。他,總是帶着我了解潮流。

那次英國行,爸爸預先為我準備了一套中山裝,哥則為我配上了Skinhead。在倫敦街頭餵白鴿,我感受到文化的差異。

新世界與我們的小世界衝擊着。

哥哥影響我所有的喜好興趣:音樂、樂與怒、藝術、電影、設計、運動、籃球、哲學、心理學......那刺激,好奇和無比驚喜。他總是浪漫,不羈,說話很少,我在大學畢業前話也不多,只是埋首去讀書。

沒有他,我不會發掘到跟朋友去外國樂隊音樂會、嘉士伯音樂節的樂趣。或許,爸也不會毫不客氣地買我一支Gibson結他。

哥哥畢業時正值金融風暴,出身商科前路更渺茫。他常常因價值觀不同,跟爸媽和我吵架。心急着掙錢自立,現實卻又十分艱難。

(圖片由作者提供)

來自不同年代的隔漠   影響家人關係

不過,自從哥哥回港後,我們的話比以前少了。

年少時,我並不知道他對感情和前途的願景及擔憂,更不懂如何去擔心,我心裏總想出人頭地,不斷競爭,一路往前衝。可能,爸媽更難明白他從西方教育所受的影響。回頭看,他早年成家立室有小康之家,確實不容易。可惜,大家之間的關係就似被水侵蝕着的支架,他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們卻日漸疏遠。

隨着他往日的路,04年時我也到了英國留學。我出國之前,香港發生沙士(SARS)疫情。得大學教授提攜,我能夠參與相關研究工作,並值此經驗幫助考取獎學金。由於迷失於前途的路向,名校的銜頭並沒有令我飛黃騰達,甚至工作也不很穩定……迷失於前路,我慶幸一路上遇到的良師益友,在我浮浮沉沉時給予支持,令我不至滅亡。這體驗令我更明白哥哥當年的憂慮。

那年七月,我再次到英國,帶着未婚妻到倫敦出席一位好友的葬禮。失去愛人的好朋友再次提醒我怎麼是愛,怎樣去愛。行程匆匆,我並沒有時間去思考,回港又跌進忙碌的工作。直至去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太太和家人相處融洽,單純的快樂,使我重新了解生活。

生活不只是享受 心的歸屬感更重要

前兩天,我身處英國見證了脫歐的歷史時刻,彷彿置身地震的中心,強烈體會到恐懼的感覺,令我反思到,過往一直希望與世界接軌的渴求。不論東方或西方文化,丹麥女孩或海街女孩,個人追求或家庭主導,成長其實都是在內心的衝突、矛盾中發生。生活不只是享受,現實是生活創作的一部分。

這幾年,我都沒有見過哥哥,有嘗試過找他,我婚禮當日,他也沒有出席。年頭知道他有帶着小孩子去見過爸媽,又過了幾個月了……

很多人想去旅行,到底去哪裏?很多人會說,想回家。家究竟在哪裏?

去留,倒不如說是時時刻刻心的歸屬感。

《Sing Street》男主角的哥哥 Brendan 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教弟弟音樂,也教弟弟觀微於人,做人處世。(《初戀無限Jam》Facebook)

後記

哥哥,上星期看《Sing Street》1 的時候,我想起你;身在英國,我又再想起你。

昨晚,我夢見我們一家人在西雅圖,好像在吵架,又好像在旅行。

不論怎樣,你都是我唯一的哥哥,祝一切安好,你一直都在我們心中。

 

【編按:註1 電影《Sing Street》港譯《初戀無限JAM》】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