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小說遊日本】春日山城 帶着歷史感的安靜寧適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喜歡日本的一大原因,是人和地方很安靜。

雖然旅遊時也常住在大阪或東京,但一般是買了火車證,以大城市為基地,再day trip到不同地方。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會少聽到廣東話或普通話。不是歧視自己人,只是人的大腦對語言的反應很有趣。雖說日本人安靜,但也不是完全不在公眾場所說話或沒有相對地嘈吵的時候。只是當你聽不懂一種語言時,那些聲音就像夏天蟬鳴一樣,是環境中的「white noise」而已,不會影響自己思緒。但當你聽到一種熟悉的語言時,就算說話的人其實不太嘈吵,注意力還是會容易受影響。

謙信公銅像(上越市観光振興課「觀光Navi」網站圖片)

上文提到,mediated  tourism在過去廿幾年來愈來愈普遍和流行。準確一點,應該是有組織規劃、具規模,和「集體的」mediated  tourism愈來愈普遍。廣義地說,個人化的mediated  tourism從來都存在。你甚至可以問,有多少旅遊不是mediated的?就算是蘇軾遊赤壁,都是先從史書或民間戲曲等媒介知曉了三國的故事,才能「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當然,如果將mediated  tourism的定義擴得太闊,所有旅行都是mediated  tourism,這個概念也會失去分析意義,不過這種純學術問題,無謂多談。

受戰國歷史小說影響 嚮往春日山城之美

提到以上的東西,是因為我到日本旅遊,也多有personalized mediated  tourism的意味,其中也會嘗試找一些,沒有太多非日本遊客知道的地方去,例如有一次,去了上越地區的春日山城。

我對春日山城的嚮往,源自中學六年級時開始看日本歷史小說。那時候,以日本戰國為背景的電腦遊戲「信長之野望」好像也剛開始在香港流行起來。有一次,在油麻地中華書局買了海音寺潮五郎的《天與地》中譯本。是隨意買下的,當時根本不知道那個叫上杉謙信的主角是誰,閱畢後才知他被稱為日本戰國時代的軍神,織田信長對他也忌憚三分。這也是我第一次看以日本戰國著名武將為主角的小說。而上杉家的根據地,就是春日山城。

(左)《天與地》中文版封面  (右)「信長之野望」30周記紀念作品宣傳片擷圖

從東京到上越地區的春日山城,要先坐兩個多小時的北陸新幹線到上越妙高,再轉當地JR到春日山町。如果住在東京,要即日來回,就算有火車證,在時間上都很不划算。但有次遊日,住在北陸新幹線上的輕井澤,到上越地區的車程就縮短了個多小時,於是可以day trip到春日山町。

從山上回望春日山町。(上越市観光振興課「觀光Navi」網站圖片)

我遊日本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帶着幾本小說同往。那次上越之旅,在到春日山的那天前,剛看完火坂雅志的《天地人》,主角是上杉謙信的兒子上杉景勝及其家臣直江兼續。《天地人》裏提到,在日本戰國時代,春日山是北陸第一大都市。原因是在德川幕府建立,並以江戶為基地之前,日本的海上運輸,主要沿北面的日本海海岸進行,船舶多航行於敦賀和越後之間,所以春日山地區,是當年的海上貿易重鎮,上杉的越後國也特別富庶。

毘沙門堂,相傳上杉謙信出戰前都會在這裏祈求戰勝。(上越市観光振興課「觀光Navi」網站圖片)

現在的春日山町,地理上在上越市中央,而整個上越市的人口不過20萬左右。從春日山站徒步25分鐘,就能走到春日山城跡。上杉謙信信佛,毘沙門堂的遺跡,在山丘頂上,山腰有一個上杉謙信雕像,山上其他地方,則有其他城池遺跡和神社。

如果不是對上杉家很有興趣,春日山城跡「客觀地說」算不上很值得去。但旅行從來無需客觀地說。而且,也正是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沒什麼特別,那裏幾乎是完全沒有遊客的。那次到春日山是冬天,山上有點積雪,在路上遇到的人寥寥可數,而且看來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那種帶着歷史感的安靜寧適,正合胃口。

居多神社(上越市観光振興課「觀光Navi」網站圖片)
每年夏天,上越會舉行「謙信公祭」。(官方宣傳片擷圖)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