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越南新年】風俗大不同

撰文:香港人在越南
出版:更新:

越南新年跟中國新年在傳統風俗上其實大有不同。
越南人在新年前會放生鯉魚、新年必吃的食物是糭、家中會擺放黃花,甚或掛上將近失傳的傳統板畫作年畫之用。

為何新年前要放生鯉魚?

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春節前夕的農曆廿三日是灶神節。灶神是主管一家生活之神,它會在臘月廿三這日到天宮向玉皇大帝彙報,詳述它看守的人間家庭一年來的生活情況。越南人在這一天會燒香和準備祭品來供奉灶神,希望它能高抬貴手,向玉皇大帝美言幾句以保家宅平安。相傳,灶神的坐騎是鯉魚,鯉魚會化身成龍,把灶神送回天宮,所以恭送灶神必須準備一條活鯉魚,在燒過祭品後,把鯉魚放生,灶神就正式上路述職了。

在灶神離開後,越南人會動手改建家裡某些一向不敢動的地方並撒水打掃,等灶神一周後回來能夠感覺煥然一新。因此,越南人一般在年廿三已經開始洗邋遢,比我們年廿八才動手洗邋遢似乎洗得更認真、更徹底。

端午節的糭在新年吃?

提到糭,我們會想起端午節,想起屈原投江的傳說故事;而糭子,在越南則是新年一定會有的食品。越南的糭子會以芭蕉葉包裹著糯米、五花肉和綠豆,包成正方形或圓柱形,一般會有一公斤重,份量十足。

吃糭子的習俗據說和一個歷史故事有關。相傳古時有一皇帝他有18個兒子,他著兒子每人準備一度年菜來決定把皇位傳承給誰,兒子們為了得到皇位,無不絞盡腦汁。當人人呈上山珍海味之時,唯獨最小的兒子拿出兩隻糭子。小兒子認為以農立國的越南,國民多種植稻米和養豬。糯米來自稻米、五花肉來自豬、綠豆則代表大地,所以糭子正正是代表農民辛勞的成果。受道家文化天圓地方的思想影響,把糭子包成方形是代表田地,圓形則代表天空,有祈求來年五穀豐收、豐衣足食的意思。

不是清明掃墓才用黃花嗎?

新年是喜慶節日,很多人都喜歡買桃花或金桔回家擺放,再掛幾張揮春點綴一下。在越南人心目中,桃花是避邪之物,也是幸運的象徵;金桔則取吉利之意,大吉大利。但由於氣候問題,越南中部以南屬於熱帶氣候,不適合種植桃花。因此,在越南中南部人們會以黃梅花、金盞花、杏花,甚至是菊花取而代之,因為越南人認為黃花代表吉祥喜慶,跟中國人對黃花的概念大相逕庭。

不過,越南新年的習俗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比如說貼揮春。只是在越南越來越難找到用中文字寫的揮春,大部分已改成用拉丁系越南文寫的揮春或對聯。即使越南文看起來有點像英文,但越文揮春一般依是參照中式揮春以直豎方式由上而下書寫的。

越南的傳統年畫是世界文化遺產?

除了揮春,越南人還會掛年畫,而傳統年畫多為木板畫,以東胡板畫最為著名。源於越南北部北寧省的東胡村,東胡畫是一種全人手製作且全天然的民間藝術。畫的紙張取材自鼠皮樹而成的宣紙,顏料則是以貝殼磨成粉,混合木薯粉漿再加上植物色料而成。譬如黑色是來自竹炭、藍色是來自藍靛葉、黃色來自黃姜、紅色來自紅碎石或蘇木。最後,把圖畫和祝福語雕刻在木刻板上進行人手印刷。可惜,隨著機械印刷術的進步,東胡村只剩下少數人家堅持制作這民間工藝,而越南政府亦已遞交申請,希望在東胡板畫失傳之前,能夠被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讓手藝得到更多人的認識並傳承下去。

當然,越南新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在此難以一一詳述。正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即使你並非身處越南,多認識傳統歷史和習俗,在遇到越南朋友或到越南遊覽時,都能盡量入鄉隨俗,免成不速之客。

(上述圖片由作者提供,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