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來稿】青年要明白「一國兩制」為中港帶來好處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林健鋒(行政會議成員)

回歸二十週年,當日九七年出生的嬰孩,到今天已快二十歲。香港成功實踐「一國兩制」,除了取得各種成就,亦面對不少社會問題。對於年青人而言,他們較少了解「一國兩制」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的益處,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環境的轉變。香港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下一代也快要接過棒,但有調查反映年青人對香港前途不感樂觀,對政府施政亦普遍印象負面。我們先要明白年青一代所面對的處境,才能促進坦誠溝通,一同為建設社會的未來。

青年對於自己將來的生活缺乏信心,其中置業難是一大難關。即使大學畢業,但收入增長有限,面對遠超可負擔水平的高昂樓價,難免嗟嘆置業無望。居無定所,亦影響到他們的人生規劃,結婚生子的計劃被逼推遲,社會風氣變成以「有樓」來定義「成功」。以往一直被教導「努力讀書可以改善生活」,但當年青人踏足社會,才發覺社會流動是舉步維艱,跟有「父幹」、有「關係」的人相比,單靠勤奮根本難以平步青雲。這種對未來的不安全感,感受著社會不如他們想象中公平公正,難免會讓年青人感到灰心,有人選擇移民,亦有人會心懷怨氣。

另一方面,中港交流頻繁,既為我們帶來益處,亦帶來一些改變。年青人感受到他們生活空間,有其他人不斷進入,例如北區的社區環境,因水貨活動變得面目全非,我們走在街上亦不時會親歷各種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香港無論是土地、醫療、教育的資源都非常有限,當有更多人使用屬於香港的資源,置身其中的年青人深刻感受到這種轉變帶來的影響。

同時,年青人普遍對政府已形成負面印象,例如任何基建工程,不問理由已被扣上「大白象」、「利益輸送」的帽子。造成這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在解釋政策時沿用舊有模式,未能有效地讓施政理念傳達到年青人,另一方面亦是價值觀的差異,例如在環保、貧窮等問題,年青人的理想與激情是值得嘉許,但政府成熟的處事經驗卻明白,任何政策都要作出取捨,現實是施政會面對各樣困難,永遠不可能得到完美解決。

今年回歸慶典,習近平主席將親臨香港,足見習主席對香港的重視。香港在國家發展的戰略中確實擔當著獨有的角色,既讓我們能為國家作出貢獻,亦能惠及廣大市民的經濟民生。同時,政府亦安排各類慶祝活動,包括尖端科技、軍事設施、各類珍貴歷史文物等,年青人應藉此難得,多了解、多認識國家發展的情況。當然,領導人訪港活動無可避免要封路,亦會有各類集會活動,或會對市民生活造成不便,不過這也能證明香港擁有優秀的警務能力,有能力接待和保護各國元首,同時亦證明《基本法》對市民集會自由的保障。

回歸以來,「一國兩制」的實施肯定是成功,我們不應只看到社會上的負面問題,卻對已享受著的好處視而不見。年青人要明白「一國兩制」對國家和香港帶來好處,遠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好,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和激情,是值得社會讚許,但若果言行超越界線,衝擊法治制度、動搖「一國兩制」的根本,對每一位香港人都只會百害而無一利。說教式的道理不可能說服年青人,只有呼籲他們任何行動前,多考慮對身邊的家人朋友帶來的影響,顧及對所有香港人的長遠利益。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