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讓數據說話:高鐵一地兩檢非必須

撰文:梁啟智
出版:更新:

林鄭說若沒一地兩檢,高鐵效益大打折扣。林鄭錯了,因為按官方預算,一地兩檢能實際幫助的旅客只佔所有高鐵旅客的很少部分,而這個官方數字本身也很有可能高估了。只要我們細心計算各個和高鐵相關的數據,就會發現那些為一地兩檢大鑼大鼓開路的人,好可能根本不熟書,自己在說什麼都不知道。

理論上,一地兩檢對高鐵的重要之處,體現在兩個相關聯的概念。第一,如果做不到的話,所有來高鐵的列車都會在入境意義上成為封閉車廂,不能中途上落客。由於香港沒有那麼多乘客前往一些中部的二線城市,要特別從香港開專列去這些地方會不化算,就算有也只可能每天一班,在班次上失去競爭力。第二,沒有一地兩檢和隨之而來的班次,旅客就要在深圳或廣州過關和轉乘,整個旅程的需時就會增加,高鐵優勢消失。如果有一地兩檢的話,只要讓深圳為總站的列車改以香港為總站,從深圳出發往內地各處的乘客一樣可以搭香港開出的列車,兩地共享之下班次就能大幅增加。

以上的說法在理論上很對。實際上一地兩檢對香港是否那麼重要,到達林鄭所說「大打折扣」的程度,還是純粹的錦上添花,可有可無,則還是要看數據。

林鄭到今天仍重覆「48分鐘到廣州」的說法,也有很大的誤導成份。(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首先,用得上一地兩檢的旅客,本身一定是長途客。如果我的目的地是深圳,有沒有一地兩檢對我的影響是零,因為我無論如何也要在深圳下車,在深圳或是在香港處理中國的出入境對我沒多大意義。從香港前往深圳至廣州南的旅客按政府的推算也足夠多,可以通過開辦專列處理,不用考慮上述的班次問題。

那麼高鐵的長途和短途客比例為何呢?按政府於 2015 年 12 月 23 日提交立法會的修正推算,在 2018 年通車的時候,每天會有 109,200 人次乘搭高鐵,當中 67,500 人次來往深圳, 4,800 人次來往東莞虎門, 18,300 人次來往廣州南,最後才有 18,600 人次使用長途服務。按比例算,短途和長途的比例是 83% 對 17%。沒有一地兩檢,影響的只有後面那 17% ,而且也不見得這 17% 會因此而變成全部都不用高鐵。林鄭那個「大打折扣」的說法,不知道可不可以拿去海關告失實描述?

順手說多一句,林鄭到今天仍重覆「48分鐘到廣州」的說法,也有很大的誤導成份。皆因香港以北的路段已通車,有真實數據可考。由深圳福田去廣州南,不停站都要39分鐘(G72次)。但西九龍去深圳福田已經要14分鐘,計埋兩分鐘上落客就55分鐘至真,絕對多過48分鐘。當然林鄭有可能是指西九龍不停站直去廣州南,問題是每日有幾多班呢?現在福田每日就得6班直去廣州南,其他的都要停一停東莞虎門甚至更多站,最慢的一班要54分鐘才到,比39分鐘又慢了15分鐘。林鄭今日同你講48分鐘到廣州南,結果每日最盡得幾班做到呢個速度,其餘大多數班次都做唔到,又係咪誤導呢?

每日有 18,600 人次有可能受惠於一地兩檢,算多定算少?(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講返一地兩檢。每日有 18,600 人次有可能受惠於一地兩檢,算多定算少?香港每日有 648,800 人次往返中港兩地,18,600 人次只佔不足 3% 。如果 3% 也算是「大打折扣」,也難怪地鐵回贈也是只得 3%。

好的,把長途客和那些羅湖走水貨或者跨境學童比較不公道,我們看機場吧。每日有24,500人次經機場往返內地,如果高鐵真的可以做到18,600人次長途客的話,也算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問題是:我唔信高鐵有咁多長途客。

要分析高鐵會有幾多長途客,先要理解高鐵的「優勢半徑」。高鐵取勝的距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太短的話,要從出發點去高鐵站,坐高鐵,下車後再轉車到目的地,加起來起碼三程,還不如直接開車過去簡便。太長的話,飛機的優勢又會回來。一般來說,要坐高鐵,起碼坐一小時,又不能多於六小時。接下來要問的,就是在這個範圍之內,有多少地方是香港人會去的。

我做了一個小小的統計,嘗試計算香港和所有高鐵和飛機可直接競爭的中距離城市的交通量。這些城市包括:武漢、長沙、南昌、廈門、泉州、福州、桂林、南寧、潮汕和貴陽。從香港乘高鐵前往這些城市,比乘飛機是有競爭力的。接下來,我翻查了每一個目的地每天的直航班數,如不是每天有航班的也當作有一班算。我再找到每一個航班所用的機型(如B738或A322 ),以及該型號最大可能的席位數。把這些數字都加起來,就得出現時從香港直接到這些城市的最大容量。以廈門為例,現在每天有6班機,有A333也有B738,來回總容量是1318人。

上述所有城市現時的總容量是8400人次,和政府估計的18,600人次有很遙遠的距離。也就是說,即使在高鐵比飛機有競爭力的範圍內,高鐵從飛機搶到百分之一百的市場佔有率,仍然做不到政府估算的那條數。

當然,也不能排除高鐵通車後,香港人去這些地方的興趣會忽然增加,人流突然多了一倍。我個人就高度推介長沙和武漢的文化歷史旅遊。但如果我們的客量推算是要靠這種猜想才能成事的話,萬一通車後不夠乘客連年虧損,又由誰來買單?

一地兩檢能實際幫助的旅客只佔所有高鐵旅客的很少部分,而這個官方數字本身也很有可能高估了。(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或者你會問:這些城市香港人少去,應該比較上海和北京才對啊。沒錯,香港每日有34班機來往上海,20班機來往北京,客量十分之多。申請高鐵撥款的時候,港鐵也提過可以坐高鐵去上海和北京。奇怪的是到了機管局申請興建三跑的時候,又說坐高鐵去上海和北京是沒有競爭力,你話市民信邊個好?

唔好爭,我計俾你睇。現在從深圳坐火車去北京,最快要10.5小時。這種速度,是比不過飛機的,唯一的競爭方法是變成夜車,吃過晚飯才上車,睡一覺明早到達。這就是「高鐵動卧」了。現時有不少來往北京至深圳和上海至深圳的動卧列車,理論上也可以延伸來香港。但回到一地兩檢的討論,我們需要一地兩檢是因為有些路線沒有足夠客量成為赴港專列。「高鐵動卧」都是近乎點對點服務的,如果香港本身就有足夠旅客包一列列車去北京的話,那麼這列車就不用一地兩檢了,直接在北京建個鐵路口岸就可以(事實上現在的城際列車也是這樣做)。反過來說,如果香港去北京的旅客連一列動卧也坐不滿(630人),那麼為了這極少數的旅客的方便搞一地兩檢也甚為無謂。

補充一句,我得指出上面的計算沒有包括那些坐長途巴士而可能轉投高鐵的旅客(如去潮汕和韶關),但我很難相信現在每天有數以千計的人坐長途巴士去這些地方,而他們日後會百分百轉乘高鐵。

說了一大輪,總結兩句:一地兩檢能實際幫助的旅客只佔所有高鐵旅客的很少部分,而這個官方數字本身也很有可能高估了。如果能做到香港人可以接受的一地兩檢,我覺得是好事。但下次林鄭再同你講高鐵沒有一地兩檢就不行,請你回贈她一句:唔該你逐班車計一次俾我睇。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