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風波.博評】DQ了,不能失AQ,也要多用IQ

撰文:曾志豪
出版:更新:

DQ案的關鍵就是,宣誓在前,釋法在後;起腳射門,才搬龍門。中與不中,都是不君子行為。

宣誓時各種加料、斷句、提高尾音、道具加身,諸如此類,說句老實話,當然都是別有用意,旨在抗議。

若說劉小麗的斷續龜速讀音竟然沒有任何抗議的含意,又或者姚松炎加插的「守護香港制度公義」是一時讀錯而並非有意識的態度宣示,則未免不夠光明磊落。

難道我們又會接受當日梁頌恒說「支那」是鴨脷洲口音的辯解嗎?

不過,事實要分開兩邊。

有意在宣誓時加插抗議的字句,不等於「拒絕宣誓」或者「忽略宣誓」。這是基於以往的遊戲規則,大家都以為立法會主席最多要求重新宣誓,便可過關。

不論梁游或是4個DQ議員,都是依循這個遊戲底線來進行抗爭。

只是政府忽然發難,改變規則;先是梁君彥拒絕梁游再次宣誓的機會,然後是政府不惜推翻了立法會主席作出的裁決,司法覆核已經得到主席確認宣誓有效的議員資格。最後一道絕招,便是在法庭開審前,便來一個「人大釋法」,把相關條文演繹得「滴水不漏、度身訂造」。

所以DQ案件絕對不是梁美芬所講的「議員自己玩死自己」,而是政府刻意玩死議員。

宣誓時各種加料、斷句、提高尾音、道具加身,諸如此類,旨在抗議。(資料圖片)

「追數期」更是充滿矛盾的判決。一方面4名議員過去在會議的投票結果仍然有效,不受影響;但一方面,卻要追討他們當議員之後的各種薪金津貼。既然他們投票仍然有效,則是否代表認同了他們之前的議員身份?若他們之前確認是一個議員,則領取議員薪金和津貼絕對合情合理,緣何要「追討」?

市民大眾如果搞不清這些關鍵,很可能便會落入犬儒冷漠食花生坐視不理等睇戲的境地。沒有了民眾的支持,非建制更難打仗。

第二個問題,便是非建制的應對。「總辭」一說無端冒起,甚至成為了一個道德標準,贊成總辭便是「人」,否定總辭便是「鬼」,或者掉轉,反正是敵我矛盾。

總辭,很明顯只是「手段」,而不應該是「目的」。那麼這個手段,想達到甚麼效果?希望透過總辭,製造一種終極對決、你死我亡的氣氛?然後逼使政府讓步嗎?

打個比喻,公司不合理的解僱了四名員工,同TEAM的同事氣憤難平,集體辭職,以威脅公司改變主意。這個做法有效嗎?有效,如果公司只有一條TEAM,那麼總辭可能會令公司忌憚無人運作如何是好。

沒有了民眾的支持,非建制更難打仗。(資料圖片)

但可惜的是,立法會不只一條TEAM,非建制總辭,還有建制TEAM運作,太陽照常升起。大家是否忘記了回歸前的「臨立會」,許多民主派的議員「落車」,中方氣定神閒,另起爐灶,就搞了一個臨立會對抗。某程度上,非建制總辭的局面就等於昔日的臨立會,議會再無雜聲可以順暢運作,香港不會因此而停頓。

至於國際輿論的關注,再以臨立會的事件作比喻,當年中英爭拗,直通車無效,民主派議員全部落車,當中包括國際知名的李柱銘司徒華。夠震撼了,也足夠突顯中方的野蠻粗暴了,又如何?國際輿論的關注可以改變事實嗎?臨立會還不是照樣的運作,還原惡法,遺害香港?

此一時彼一時,當年中國仍未經濟崛起,仍然要買國際社會的帳,國際壓力尚且未能成功;今天連美國都要看中國面色做人,連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中共都敢囚禁至生命終結,區區非建制總辭,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波?引起幾大的關注?為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而爭吵甚至製造更多分裂和敵人,豈不是正中下懷?DQ了,AQ不能失,也要多用一點IQ。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