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來稿】撥款增教席,無助改善貧富懸殊下的教育選項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黃綺妮(中大教育學院助理教授)、關譽綱(中大教育學院副教授)

香港貧富懸殊愈趨惡化,2016年本港的堅尼系數為0.539,是有紀錄以來的新高。貧富懸殊加劇也影響着本港教育。本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已提供免費基礎教育,明年更正式落實15年免費教育。特首林鄭月娥女士亦一再強調將會撥出50億基金投放在教育事務上。若果將其量化,則每間學校可以額外增加二至三位老師(按每班可獲多配0.1位老師的建議計算,24班的學校可加2.4位而30班的學校可增3位)。故此,在現今的教育政策下,貧富懸殊理應沒有影響莘莘學子接受教育的機會。可是,學生是否都享有相同的教育選項呢?

若果將其量化,則每間學校可以額外增加二至三位老師(按每班可獲多配0.1位老師的建議計算,24班的學校可加2.4位而30班的學校可增3位)。(資料圖片)

在2016年期間,我們進行了一項家長研究:分別在香港的兩個「學區」(school district)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訪問了小六學生的家長收集他們對為子女選擇中學背後的考量。總共收回了1003份問卷,回應率高達95.2%;扣除了一些「不完整問卷」(incomplete questionnaire),完成的共有910份。從樣本而言,此次研究算頗具統計學的代表性。在這項研究,我們希望了解家庭收入對家長「會否為子女選擇直資學校」的影響。按邏輯迴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的结果顯示,家長選擇直資學校的意願與家庭收入成正比;收入愈高的家長愈傾向選擇直資學校(見圖一),而最高月入組別的家長(4萬以上)選擇直資學校的意欲,更是最低月入組別家長(1萬以下)的7.485倍(Odds ratio)!換言之,雖然本港為每位學童提供了一個免費的基礎教育,但是其中有些教育選項(例如要付費的直資學校)並不是每位學童能夠享用的。簡單說,直資學校(國際學校更甚)是高收入的家長才有能力負擔的教育選項。

圖一:各家庭收入組別在選擇直資學校意欲上的差距參數(以月入$10,000以下為參照組)

我們的調查結果正好與過去三屆(2006、2009、2012)PISA所報告的數據相呼應,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生就讀直資學校的比例愈來愈高(見表一);由2006年只佔總學生比例的48%,攀升至2009年的57%,而2012年更高達65%。在這6年裏,就讀直資學校的高社經地位背景學生差不多升了17%。

這些數據指出,直資學校基本上愈來愈成為來自於較高社經地位的學生的選項。在今日香港的經濟結構,職場工種變得兩極化:要不高技術高收入的工作,要不低技術低收入的工作。高學歷變成獲得一份收入相對理想工作的入場券。而入讀直資學校又被認為是提高學童將來獲取高學歷的機會。故此,這些數據也對跨代貧窮有所啟示。

表一:各類中學學生社經背景分佈,2006 - 2012 PISA數據

 

低社經地位背景

中社經地位背景

高社經地位背景

2006年

官立學校

津貼學校

國際學校

直資學校

 

26%

35%

0%

23%

 

30%

34%

8%

29%

 

44%

30%

92%

48%

2009年

官立學校

津貼學校

國際學校

直資學校

 

36%

35%

0%

23%

 

30%

36%

4%

20%

 

34%

29%

96%

57%

2012年

官立學校

津貼學校

國際學校

直資學校

 

33%

37%

2%

12%

 

31%

36%

7%

22%

 

36%

27%

90%

65%

(因小數計算,每行總數未必是100%)

特首林鄭月娥計劃投放50億予教育是一個良好意願,也相信稍能改善教育同工的工作待遇。但是政策如果只是改善班師比(class-to-teacher ratio),則絕對無助收窄貧富的差距。希望特首也能以教育公平為制定教育政策的切入點,善用對教育的資源投放。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