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停收廢料.博評】回收業前景黯淡 公有化或是最終出路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中國將於年底前收緊入口 24 類「洋垃圾」,包括未經分類廢紙、未加工廢塑料、廢紡織原料等,其中廢紙入口日前已收緊審批;對於九成回收廢紙都會運往內地的香港來說,這無疑是個噩耗,由業界到政府都在煩惱惆悵。

要準確回答問題,必先準確把握問題——為什麼內地收緊「洋垃圾」入口?外界分析,原因主要在於兩個方面:

首先,隨着內地經濟不斷發展,環保意識也愈來愈高。貧賤時,自然不介意犧牲環保,甚至以健康來換取金錢;今日,不少落後地方例如非洲之類,便不惜作為發達國家的「垃圾場」,小朋友圍繞垃圾甚至有毒廢料玩耍嬉戲,相關照片相信大家不會陌生。然而,內地無疑已漸富起來了,昔日一套肯定不合時宜,往後進一步拒收「洋垃圾」亦完全可以預期;國家環保部便強調,今次方案乃為保護環境和改善公共健康——值得留意的是,這個禁入口安排,非由管貿易的商務部負責,而是由管環保的環保部負責。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趨勢:隨着不同地方逐漸富起來,類似拒收「洋垃圾」的安排必然愈趨普遍,現在中國已經開始收緊,未來其他發展中地區亦料陸續仿效,這意味日後可供「出口」的「垃圾目的地」只怕愈來愈少。始終,沒有一個地方心甘情願地作為別人的「垃圾場」,尤其是環球的環保意識日益提高,這絕對是無可厚非的,而在道德上講,已發展地方亦不應肆意向貧窮地方傾倒垃圾吧。

也就是說,現在中國關上「倒垃圾」的大門,香港當然可去其他地方嘗試敲門;不過,毫無疑問,將來「吃閉門羹」的機會必然與日俱增。

醉酒灣碼頭放置了數以百計已打扎的廢紙。(資料圖片 / 吳鍾坤攝)

另外,中國拒收「洋垃圾」除了環保考慮,其實也涉及相當的經濟考慮。為何回收是門生意?因為能以低廉成本循環再造新的原材料。這在原材料價格高漲的時代,固然是非常划算的,特別是前幾年全球貨幣寬鬆的高峰期;不過,眾所周知,各地央行已漸收緊水喉,國際原材料價格早已應聲下挫,相關經濟誘因遂同步大減,情況就似買部新電話比維修舊電話更加便宜,試問人們豈不變得貪新忘舊?再加上,人工成本亦見大幅上漲,於此兩相夾擊之下,回收業的利潤空間收窄以至無利可圖,中國入口「洋垃圾」循環再造就更無理由可言。

資料顯示,在金融海嘯亦即寬鬆幣策的前後幾年,中國每年進口垃圾重量高達五千萬噸(全球多約一半廢紙、廢銅、廢膠的出口都以中國為目的地),遠多於此前十年的三四千萬噸;惟到最近 3 年,亦即美國重啟加息之後,加之中國海關亦收緊了低質垃圾的入口管理,中國垃圾進口量已拾級而下,去年而言便較高峰少約一成,展望新措實施後還將出現懸崖式跌幅

那麼,在原材料價格下跌的前提下,環球回收業的牟利及商業前景變得黯淡,香港要尋找新的「垃圾出口地」難免倍添困難,也莫說出口地太遠的話運輸成本會更加之貴。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出席公開活動後表示,內地業界提升入口塑膠及廢紙的回收要求,他認為有關做法可以提升業界回收水平。(資料圖片)

總括而言,無論是站在環保及道德角度,抑或是站在經濟效益的角度,香港垃圾的最終出路或者只得一個,就是「自己香港自己救」;進一步說,倘若本地回收業也受累經濟問題而難以經營下去,訴諸最後(last resort)的辦法則是「公有化」,亦即由港府及公帑負責香港本身的垃圾回收事宜。

事實上,回收業要生存,前提必先有利潤;現在利潤受挫,短期內尚且可藉增加政府補貼應對。例如,日前政府轄下的回收基金便公布兩項新資助計劃,分別是預留 5,000 萬元鼓勵回收商購買回收壓縮車,以及預留 2,000 萬元資助塑膠回收業購買「拉粒機」,最新還擬提供暫存土地以便回收業暫存廢紙。

問題是,所謂「長貧難顧」,暫時雖未出現回收業倒閉潮,但有鑒於國際發展大勢,而回收業也不應一味依靠食資助過活,政府實宜預早作出評估,繼而制訂長遠對策。最壞情況是,到了回收業真箇無利可圖時,比較繼續耗費公帑補貼,收歸公有地「公有化」——或退一步將服務外判招標——實屬不能迴避的選項;至少,這比任由可回收垃圾棄到堆填區理想得多吧。

在此強調一點,筆者一直都支持資本主義、反對不必要的「公有化」;但對於回收業的處境,「公有化」似乎不應完全抹殺。事實上,較諸現時回收商各有各做,由政府統一可回收垃圾的收集、運輸、清潔、分類、到最後處理等工序,便可望產生更大的規模效應,包括降低相關回收成本。然而,怎樣平衡現有業界的利益?如何將資本主義下的回收產業「公有化」?相信這才是最棘手的問題。

說到底,中國收緊「洋垃圾」乃是大勢所向,這既非什麼針對香港的措施,展望未來其他地方亦勢效法。當前,誠乃香港各界重新審視我們回收工作的契機:輸往內地的舊路恐已不再通行,必須另覓新的出路方成。其中,為訴諸最後的回收業「公有化」預做準備,日子似乎已愈來愈逼近了。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