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靠父幹.博評】首置不設收入下限所衍生的問題

撰文:陶思文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透露,計劃在下月《施政報告》推出「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惟坊間對會否佔用公屋用地抑或以「公私營合作」方式興建,還是首置盤的對象是否定於較高收入水平等仍有很多疑問。香港01今期社論已評論「公私營合作」的問題,筆者將集中討論首置盤如不設收入下限所可能衍生的問題。

當剛由林鄭提出首置盤的概念時,輿論普遍認為此計劃可協助中產家庭上車,申請家庭的收入上限可訂於高過現時居屋的入息限額(即約5.2萬至7.2萬元)。與現時的居屋申請條件不同的是,首置盤應設收入下限,讓計劃與居屋區的資助對象有所分開,至於首置盤售價則應介乎居屋與私樓之間,與90年代推出的夾屋定位差不多,而當時夾屋亦設有收入下限,與居屋有所區間。

然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早前指出,如將申請家庭設定收入下限,可能會令部分無收入但有一定積蓄的退休人士,無法購買首置盤;過去房委會亦曾推翻長策會的設下限要求,指「一些年青人可能難以單靠自己的努力去儲蓄足夠的首期以購置私人樓宇」,因此不建議設下限。有不少輿論亦指,容許不設下限可由銀行去作審批把關,以決定買家是否有供款能力來應付按揭,不用擔心會出現「供唔起」。然而,筆者翻查過去多次市建局、房協以及房委會居屋申請情況,發現有不少零收入申請者和買家,而且出現父母需再按揭原本自己居住的單位,供子女另一單位首期之用。

以最新一期今年6月的居屋申請,合共收到10.4萬份申請,超額認購48.6倍,當中白表單身競爭更錄得平均1100人爭一個單位,雖則房委會礙於社會輿論而以無統計資料為由而未有公布實際數字,但相信當中仍不少是零收入及剛滿18歲人士「靠父幹」申請。過去市建局啟德煥然壹居的322個單位,當中申請者有9名為零收入,其中一名業主年僅18歲更成功上車;2012年12月房協綠悠雅苑737個白表申請中,有20名買家為零收入人士;而99個白表單身買家中,亦有兩人提出申請時剛滿18歲。居屋4年前推售貨尾單位時,約1,000人屬零收入人士,大部分更為學生,約佔白表申請者的1/8。

再看看今年首七個月累計樓宇轉按金額為有紀錄以來的最高位,高達719.69億元,急增達121%,累積轉按宗數亦達21,850宗,較去年同期升81.5%,是連續三個月破百億的轉按紀錄。雖然未有數字顯示有多少加按套現的資金重回物業市場,但據業內人士估計,現時不少父母會將供斷的物業翻按,或將尚有按揭的物業加按套現,以供首期幫助子女置業,亦因此成為推動細價樓交投暢旺的主因之一。

曾有銀行業人士預測,由於持續低息環境,加上「要上車」和「追高」心態,令其按揭風險日增,最終若出現類似97亞洲金融風暴的大逆市時,將可能出現雙重「負資產」甚至因斷供成「銀主盤」的風險不少。過去董建華推出「首次置業貸款」好心做壞事,讓很多根本未有足夠能力的年輕人追高爭上車,最終出現大量負資產和銀主盤,如今次首置盤同樣地不設下限,而有關售價亦介乎居屋與私樓之間的話,年輕人未畢業便單「靠父幹」勉強上車,最終可能只會出現更壞的結果,情況可能會比97時更嚴峻,更可能掏空兩代人的資產。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