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撐何君堯即Like」:建制派在社交媒體推動些什麼?

撰文:張景宜
出版:更新:

自從佔領運動以來,普遍社會人士都會感受到社會撕裂的嚴重性。社交媒體平台,除了一系列新假期,100毛的廣告外,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樣的政治論述和討論。不幸地,淺層的情緒宣洩,簡單的二元對立充斥著,前幾年,泛民一方的帖子還算不錯,主要是爭取他們陣營中認為需要的民主、普選、人權和社會不公義等。訊息和網上推廣的內容雖有立場,但不至於是無理取鬧和惡意攻擊。

但隨著建制派在區議會和立法會失利,讓北京中央官員和中聯辦管理層反思應否在香港社交媒體多做功夫,不過落在本地建制派手裡,事情卻走了另一個方向。

建制派在區議會和立法會失利,讓北京中央官員和中聯辦管理層反思應否在香港社交媒體多做功夫。(Facebook截圖)

不論是港人講地、幫港出聲還是一些沒有太大影響力的建制輿論陣地,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帖子都是鼓動仇恨,敵視泛民陣形,甚至是攻擊個別人士人格的內容。就像美國共和黨和支持特朗普的專頁,充斥著空洞的政治口號和語言,有的只是一堆反對,謾罵和指控。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曾經說過:

新媒體的參與者不僅是單純的讀者,網絡上多元的互動行為已超越傳統媒體和受眾二元的閱讀和被閱讀關係:閱讀和內容生產、評論和分享、關注和喜愛等穿插交往。社交媒體上公眾和私人領域也愈難分得清楚,這些因素都已經令舊的理論框架追不上形勢。

舊的理論認為媒體是反映和報導事實,監察政府的第四權,也是讓民眾和讀者了解事件的平台。不幸地,社交媒體的預設和特性,及有著廣告推動的機制,回音壁的功能讓編輯和記者不自覺陷入了生產自我陶醉的內容,在建制陣形中這個現象尤甚。當港人講地自誇影響力比蘋果日報厲害時,大家應該仔細回望和客觀分析,過去幾年建制派創造的新輿論影響力有多大。如果跳出泛民和專業人士的回音壁,比對一下葉劉淑儀、政府新聞網及幫港出聲在「殺無赦」事件上的新聞和評論員文章,就會看出在社交媒體上,原來幫港出聲接觸到的網民超過幾十萬的。一個「我們都是何君堯!一起站出來,撐何君堯即Like!請廣傳!」的帖子,有超過5,000個反應的。建制派的支持者早就不再是沉默的少數了。

幫港出聲一個「我們都是何君堯!一起站出來,撐何君堯即Like!請廣傳!」的帖子,有超過5,000個反應的。(幫港出聲Facebook Page截圖)

如同美國近十年的政治環境一樣,建制派就像美國共和黨和右派一樣,逐漸掌握新媒體的操作,新聞和評論的製作,讓網民不只限於見到自由和開明的內容,而是陸續被它們製作的仇恨和偏激的觀點、劣等的製圖和短片、敵對的思想所轟炸。最讓人感到不安的,是不少Facebook專頁也出現一些個人攻擊的評論,而網民也樂於分享。而個別建制派在相對充足的資源下,不少有關的專頁都積極使用Facebook廣告去推廣帖子,細心注意留言,更會發現有不少重覆使用的帳戶留言,作出無根據的評論和攻擊。這種不對等的資源投放,讓越來越多網民的 Facebook 新聞動態看到不對稱的資訊量。

最近在Kindle買了希拉莉的新書 《What Happened》,有一個章節談及假新聞和俄羅斯人的影響力,回想起去年選舉時,網上一系列對她和民主黨的攻擊,沒有事實根據的指控,她都猶有餘悸。來到2017年,正如希拉莉提議,媒體和人民應該重新審視網上輿論的威力,而新媒體的內容提供者也要注意運算系統、多點進行事實考證,不要隨便轉載未經證實的新聞。

只要這樣,開明建制和溫和泛民重新主導和扶正政治輿論氣候,市民才會重新願意相信政治從業人士的言行,社會才能避免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對立和掩沒在了無意義的內容中。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