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決心推動創科發展 施政報告還漏了什麼?

撰文:莫乃光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接近五萬字之中提及「創新」六十多次、「科技」七十多次,又提出八大方向推動創科發展。

《施政報告》提到特首將親自領導「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成立「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及合併改組「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顯示出新一屆政府銳意從上而下推動創科。在回應業界訴求和追落後方面,似乎較上一屆政府有決心。

作為長期關注和倡議創科政策的一員,筆者樂見政府採納不少建議。由於各界對於《施政報告》提出的新措施已作不少評論,在此不再贅述。容筆者集中對着墨較少的範疇拾遺補闕。

  1. 缺乏支持市民進修數碼技能:政府對持續進修基金注資 15 億和擴寬課程範圍仍未提供詳情。

在數碼經濟之下,各行業員工都需要掌握最新的科技技能自我增值。新加坡政府 SkillsFuture 計劃為新加坡人提高數碼技能,促進經濟發展和邁向智慧國度目標,筆者希望政府資助在職人士進修市場渴求的資訊科技知識,幫助中年專業人士轉型發展事業,特別是加強培訓有關數據科學、資訊保安、金融科技、應用雲端運算等。

新加坡政府 SkillsFuture 計劃為新加坡人提高數碼技能,促進經濟發展和邁向智慧國度目標。(SkillsFuture SG Facebook)
+1

  2. 「拆牆鬆綁」未見策略:新成立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將連同各政策局檢視政策和法例,掃除窒礙創科發展而不合時宜的法律條文。然而從創科局日前記者會所見,當局有意願去做,但具體策略並未清晰。

更新法例的工作毫不容易,筆者建議當局加強與社會溝通,並參考外國政府做法,撥出更多資源在進行有關新經濟和科技的跨政策局主題研究,例如人工智能、智能機械的應用、自動化、演算法的責任、自動駕駛、共享經濟、私隱保障、版權法等。

  3. 開放數據缺乏實際舉措:運輸署將合併三個政府應用程式提供實時交通資訊,但仍未解決公共交通營運商等私人企業沒有誘因提供數據等問題。

當局將於明年初公佈智慧城市藍圖,筆者期望政府制訂全面的開放數據政策目標、給予足夠人力和資源落實、提高開放數據質素、加強與使用者及提供者溝通、在專營權加入要求以開放數據格式分享數據的要求,並支持政府部門、開發者、私營企業、公營機構及非牟利組織之間合作處理、發放有用的數據和開發應用。

  4. STEM 教育支援欠突破:政府將投放不少於 100 億元作大學研究資金,但對作為未來科技人才搖籃的中小學,似乎未見同等程度的重視。

教育局在 2015/16 及 2016/17 學年曾向公營小學和中學分別發放兩筆港幣 10 萬及 20 萬的一筆過津貼,亦更新了科學、科技和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和正編寫計算思維課程指引。學校面對資源問題、課時偏少和老師知識不足,筆者希望 STEM 教育資助延續和提高,鼓勵 STEM 學科畢業的大學生投身中小學教育,並為在職 STEM 教師提供更應用和實踐性的師資培訓。當局亦應加強「上網學習支援計劃」,改善對基層兒童的上網學習支援,資助基層家庭上網及電腦費用,並將支援延伸至幼稚園學生。

政府將投放不少於 100 億元作大學研究資金,但對作為未來科技人才搖籃的中小學,似乎未見同等程度的重視。(視覺中國)

  5. IT 專業資歷認證未解決:雖然林鄭提出 5 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但計劃較傾向再工業化和科研,是否能針對市場渴求的技能需求成疑,而對於多年來資訊科技人才缺乏專業地位的問題未有着墨。

筆者建議在 2015 年 8 月「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發展及認可專責小組」發表報告的基礎上,重新開啟有關為本地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人員設立統一的專業認可的討論,吸納業界持份者的意見調整計劃,以在未來五年內設立法定註冊機構和制度為目標。

  6. 對《檔案法》持開放態度,《資訊自由法》未有下文:近年多宗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醜聞如鉛水事件、西九故宮等,多是由傳媒或是泄密者告發才得以曝光,管治透明度每况愈下。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提及對訂立《檔案法》持開放態度,然而對訂立能賦予公眾知情權的《資訊自由法》,則全無提及。

現有的《公開資料守則》被各界詬病,執行上千瘡百孔,缺乏法規迫令政府部門遵從,申訴專員公署近年接獲破紀錄的 85 宗投訴。期望林鄭月娥兌現競選承諾,盡快為訂立《資訊自由法》設時間表,尊重市民知情權,提高管治透明度。

  7. 對香港的願景:施政報告大談「擁抱希望 分享快樂」,卻沒有提及港人珍惜的自由、人權、民主和平等。一國兩制不斷被蠶食,不處理政改等深層次矛盾,社會撕裂修補何從?避開爭議,只談民生,是否就是特首心目中港人的希望和快樂?

行政長官在執行架構上作大手術,展現其由上而下主動推動創科發展的決心,然而實際執行上能否避免架床疊屋,部門之間能否真的暢順協調仍待觀察。成效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