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選.博評】安倍大勝與小池之敗意味着什麼?

撰文:加藤嘉一
出版:更新:

日本大選結束了。投票開票的22日當天,日本不少地方遭遇了颱風,所以不少人也提前完成了投票行為,但這一天氣因素還是影響了整個選舉議程。比如,有些選區無法在22日當天之內完成票數的計算。氣候對選舉的影響是不容忽略的,這說明,政治是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要尋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次投票率為53.60%,等於二戰後倒數第二的比率。)

我寫此文的24日上午(香港時間),完整的選舉結果已經亮相,在465個席位中,執政黨——自民黨和公明黨的席位佔313(之前為318);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希望之黨、共產黨、維新黨、社民黨)為130(之前為109);無黨派為22,其中實際屬於執政黨的1、實際屬於在野黨的21(之前為38;實際屬於執政黨的11、實際屬於在野黨的27)。當安倍首相剛剛解散眾議院,小池百合子東京都知事宣佈建立希望之黨的時候,輿論甚至認為很有可能發生政權交替,與希望之黨合流的民進黨黨首前原誠司甚至明示合流是為了打到安倍政權。

小池百合子東京都知事宣布建立希望之黨的時候,輿論甚至認為很有可能發生政權交替。(視覺中國)

不過,結果顯而易見,是由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黨獲得大勝,公明黨的席位少了5個(34到29),自民黨則沒變,284個。這說明,日本選民還是支持由自民黨來主導,由公明黨來配合的執政黨的。就小池百合子和前原誠司而言,由於兩者之間的溝通問題,以及合流的過程本來就相當勉強,以至於民進黨的自由派政治家自己建立新的政黨——立憲民主黨,枝野幸男為代表。這說明,日本的在野黨不是鐵板一塊的,有保守的,有進步的,處於比較分裂的狀態。

依我看,只有在野黨湊合到一起,鐵板一塊地與執政黨鬥爭,才有可能實現政權交替,但這一次,在野黨根本沒有走到一起,比如希望之黨認為不可能跟共產黨一起做政治,至於其政黨實際上陷入解體的民進黨,有的去了希望之黨這一相對保守的政黨,有的跟著枝野幸男去了立憲民主黨,不過,通過這次的選舉,在野黨也基本分成兩塊——希望之黨和維新黨、立憲民主黨、社民黨、共產黨(雖然各個陣營之內在比較核心的政策理念上也會發生分歧,如外交政策),政治結構的清晰化算是這次選舉的一個成果吧,至少對選民來說,似乎比原來更加清晰了。

縱觀這次選舉的過程到結果,我大致有兩個想法。

首先,打倒自民黨加公明黨的執政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小泉進次郎在當選後接受東京電視台的採訪時表示,「如果在野黨能夠表現得好,真的有可能發生了政權交替,那麼,對於自民黨來說,這意味著教訓,為下一次選舉做好準備」。前原誠司主張日本需要兩大政黨制,我個人認為,中間偏保守的政治家靠近自民黨和公明黨,中間偏進步的政治家靠近社民黨和共產黨,最終形成實際上的兩大政黨制,理論上是可能的,這次選舉也產生了一種萌芽,但從與選民互動,溝通,理解的角度看,操作起來還是會有一定的難度吧。

這次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立憲民主黨。前原誠司帶著一批民進黨的政治家靠近希望之黨,不認同或不被帶的人則跟著枝野幸男一起建立了立憲民主黨,該黨基本繼承了原來民進黨的政策理念,強調草根政治的重要性,同時反對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違背立憲主義的政治,結果,獲得了55席位,超過了希望之黨的50個席位,成為了第一在野黨。從中可以看出,對於堅持初衷,執著於自己的政策理念的政黨和政治家,選民是給予認同和支援的。相比之下,看起來明顯帶有機會主義的希望之黨所獲得的席位數量遠遠沒有到預期,我願意從中為民主體制下的政黨政治得出一個初步的判斷:機會主義是具有局限的。

這次讓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立憲民主黨。圖為枝野幸男。(視覺中國)

其次,我想簡單談一談接下來的政治議程。由於這次自民黨大勝,安倍首相肯定在明年的黨首選舉上獲勝,這樣,他很有可能擔任到跨越東京奧運的2021年,他就會成為戰後任期最長的首相。我在本專欄也提及過,作為政治家的安倍晉三,其最大的政治夢想就是修改憲法。這次選舉則大大提高了安倍邁向修憲的可能。自民黨加公明黨的席位超過了為修改憲法所需要的三分之二(310)以上的席位,況且,根據《朝日新聞》和東京大學共同實施的調查,當選者的八成是支持修改憲法的(至於修改哪一條,怎麼修改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是針對第九條,肯定會下降)。安倍首相的目標無疑是涉及到「和平主義」,即明寫了不可以用戰爭解決國際糾紛的第九條。不過,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的立場是沒必要修改第九條,而在由保守派政治家組成的希望之黨的不少人是支持修改第九條的。

簡言之,我認為,直到2021年,圍繞修改憲法,尤其第九條,在安倍政權主導,「一強多弱」的政局下,日本的政黨政治會迎來一段相當微妙、敏感、複雜的局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