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又嚟.博評】高鐵可帶來2700億效益?唔識嚇死,識就笑死!

撰文:梁啟智
出版:更新: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再獻新猷,聲稱高鐵可為香港帶來2,700億的經濟效益。聽清楚他的解說,其論據於理不合之處,簡直要叫所有中學經濟科老師同聲一哭。特區政府有此高官,香港家長真的不要再叫子女認真讀書,反正政府本身計數的時候也是完全亂來的。

過去談高鐵的經濟效益,一般是指從高鐵可為旅客節省的時間折算出來的價值,而政府一直的說法是900億。現在數字忽然三級跳變成2,700億,原來還包高鐵通車後可帶來的1萬個就業職位,50年營運期涉及的薪金收入將達900億,而西九龍總站的賣地收益也料達900億。這樣的估算方法,不明白的就嚇死,明白的就笑死。

先說就業職位。如果沒有高鐵,那一萬個職位的員工是否就都只會躲在家中不事生產?略有常理的人都會說,不,他們會出去找別的工作。特別是香港現在全民就業,酒樓洗碗請不到人的狀態下,把這些職位理解為新增的恩賜,分明是玩弄數字。畢竟我也可以建議政府請一萬個人每天在陳帆局長的家門口遊蕩,也能帶來900億的經濟效益啊!

同樣道理,不興建高鐵,是否西九龍總站的土地就會從地球上消失,就不能建上蓋項目?當然不是。上蓋項目一樣可以建,甚至因為不用考慮高鐵帶來的交通擠塞問題,建得更高也可以,例如蓋多幾層的甲級寫字樓。而這個建得更高的上蓋項目當然也會招聘員工,而且是高收入高學歷的員工,說不定比高鐵帶來的車站清潔餐飲職位更乎合香港的發展需要。

說到這兒,我們便來到經濟學上一個很基礎的關鍵概念:機會成本。也就是說,同樣的機會做了某一件事情,便不能做另一件事情,那麼被犧牲的代價也是要考慮的。例如政府現在堅持在西九而不是在內地做「一地兩檢」,卻從來沒有說過內地政府會不會為設立「內地口岸區」交租給香港,就涉及機會成本的問題。畢竟,如果把一地兩檢改在內地實施,那麼西九地底的兩層「內地口岸區」就可以改做商場;以這地段的價值來說,每年租金收入應該數以億計。為什麼這時候我們又見不到陳帆局長出來說「西九一地兩檢」成本巨大呢?

如果把一地兩檢改在內地實施,那麼西九地底的兩層「內地口岸區」就可以改做商場,每年租金收入應該數以億計。(資料圖片)

說白了,陳帆局長的「2,700億經濟效益」,只是胡亂把一堆數字串在一起而已,一點也不認真。要認真的話,我們甚至該反問本來那900億的時間節省效益也是有問題的。畢竟,這數字來自把高鐵可節省的時間乘以香港人在香港境內願意為節省每分鐘所付出的金錢。問題是香港地方不大,節省的每一分鐘在比例上都十分明顯。長距離的高鐵旅程隨時要三、四個小時,在這些旅程當中節省每分鐘的意義明顯地比在香港境內旅程節省每分鐘的意義為低。也就是說,政府本來說的900億已經是一個高估了的數字。

說到本地旅程,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推算一下高鐵為香港帶來的額外成本。政府推算高鐵每天有超過十萬人使用,也就是一個深圳灣口岸的人流規模。他們在西九高鐵站出來,最直接的交通工具就是柯士甸站,肯定會為西鐵綫構成壓力。西鐵最高載客量是每小時每方向64,000人,去年早上繁忙時間的載客率已達104%。假設高鐵通車後使得早上和黃昏繁忙時間各做成一小時的擠塞,本來的西鐵乘客要多等5分鐘才能上車,每年成本就是64,000x2x5/60x365=389萬小時,夠嚇人了吧。把這數字從高鐵的經濟效益中減去,整個營運期的折現經濟效益隨時由賺變蝕。

當然,你可以說我上述的所有討論都是太過粗疏,亂計數,這點我絕對願意認罪。問題是如果我這兒的討論算是粗疏的話,陳帆局長的說法只能比我的更粗疏。而我寫的是網上評論,陳帆局長則是身為政治問責官員在立法會發言。社會對他的標準,怎樣說也不應比我低吧?

再說,現在立法會質疑的不是高鐵要不要通車,而是「一地兩檢」要在西九還是內地實施。陳帆局長要回答這問題,應該拿出每個內地車站的客量和班次數據出來解說,而不是拿「高鐵創造就業職位」來轉移話題。畢竟無論「一地兩檢」在西九還是在內地,車站還是要有清潔工人打掃的。

我相信政府中的那些 AO 精英,沒可能不知道陳帆局長的「2,700億經濟效益」是何等無稽。問題是陳帆局長說出口之前,腦袋中沒有想想這數字可能只是下屬在開他的玩笑嗎?結果他還是說了出來,顯示當今政府果然無人可用。三十萬月薪也找不到人才?在這種政治體制下,有才能的人又怎會走進政府呢。說起來,各位剛畢業年輕人,你們還打算進政府當「青年謀士」嗎?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