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訪華.博評】當選一周年 特朗普讓什麼重新偉大了?

撰文:梁啟智
出版:更新:

特朗普當選一周年,前文提到評論界經過一年時間的分析,認為最初對齊齊大跌眼鏡的解釋未必足夠,更發現了不少當時被忽略的制度問題。

同樣道理,特朗普當選後的首數天,也出現過各路人馬對特朗普管治的預言。一年過後,我們也是時候來個回顧盤點,看看有多少事情被搞錯了。

第一個要討論的怪現象,是如何解讀特朗普當選對中國的影響。香港傳媒有一惡習,就是不管什麼國際新聞也必然要追問對中國的影響,我在去年選舉當日就多次拒絕就此評論,理由是我覺得我完全不懂。現在想起來,其實我們所有評論員都不懂,只是在傳媒接連追問後才被迫裝懂。

舉個例,特朗普當選後最流行的解讀,是聲稱因為他商人出身,而且沒有意識型態包袱,所以很有可能會和中國政府達成各種協議,不理美國過去堅持的人權問題和外交道義。誰知他當選沒多久,就立即和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於是大家又以為他要不是想和北京交惡,或是想借機會向中國討好處。誰知沒過多久後他又和中國示好,蔡英文的電話好像沒發生過一樣,也沒有從中國得到什麼好處,之前的恫嚇言論都變成了紙老虎。

特朗普治國能力太差,讓中國在國際上受的壓力大為減少。(路透社)

這不是說特朗普當選對中國有利的看法是說錯了,現在看來這想法大概正確,但理由不是因為特朗普的個人喜好或立場,而是他治國能力太差,讓中國在國際上受的壓力大為減少。例如他退出的泛太平洋夥伴協定,本來的一大目的就是抗衡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還有他對再生能源不友善的政策,似乎無視了中國已是世界光伏發電第一大國的地位。這樣看來,站在中國政府的立場來說,確實該對特朗普當選感到十分高興。

這兒的問題,說穿了,是評論界在特朗普當選初期都假定他真的是個談判能手,只是一直在詐傻扮顛,其瘋言瘋語的背後是要爭取更多談判籌碼。一年過後,大家都發現原來自己想多了。不管外交或是內政,我們都看不到他是個怎樣英明的策略家。相反,他不停反覆立場的理由其實十分簡單: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只介意大家有沒有稱讚他,結果無論是政策立場或是人事任命都是私怨先行。

話分兩頭,正正因為評論界對特朗普和特朗普現象錯估了不止一次,我們應如何解讀他現時陷入的執政泥沼,也變成了一個大問題。

沒錯,他現在的支持度只剩三分之一,從來沒有一個上任首年的總統會如此不受歡迎,但也別忘記他餘下的支持者對他的崇拜可謂無從挑戰,即使再多的醜聞也不足以改變他們的想法。

沒錯,他上任一年以來沒有一條重要法案獲得通過,差不多所有的選舉承諾都是跳票收場,但大多數的共和黨議員仍然不敢批評他,只有少數鐵定不會競選連任的參議員有膽量逆他意見。

這樣看來,即使通俄門調查最後燒到特朗普自己身上,其支持者和國會的反應尚未能定斷。而就算他最後真的黯然下台,支撐特朗普現象的基本因素將何去何從,也不易太快下定論。

特朗普現在的支持度只剩三分之一,但大多數的共和黨議員仍然不敢批評他。(路透社)

不過,有一點改變現在已可以十分肯定:特朗普未必能讓美國重新偉大,卻讓美國的深宵名嘴騷變得重新好看。

自從 Stephen Colbert 接替了 David Letterman 的晚間時段後,最初未能找到清楚定位,讓不少粉絲感到難過。不過在特朗普當選過後,Colbert 重拾了他最擅長的政治諷刺,收視率隨即節節上升,擊敗本來處於第一位,相對少談政治而更常與明星玩無聊遊戲的 Jimmy Fallon。

與此同時,本來第三位的 Jimmy Kimmel 更有後來居上之勢。 Kimmel 的幼子於今年五月出生,卻隨即確診先天心臟病,幸得適切醫療而存活過來。他的經歷讓他想到,其他同樣有先天疾病的嬰幼兒可能會因為奧巴馬醫改被推翻而失去存活的機會,隨即化身醫保大使跟進國會辯論,在節目中和公眾分析不同方案的魔鬼細節,其個人經歷讓他成為阻擋推翻奧巴馬醫改的人民英雄。

說到這兒,我想特朗普當選一周年最值得重視的,正正就是美國社會的韌力。美國近代沒有見過如此瘋癲的總統,還脅持了半個國會跟他一起亂來。但是,無論在媒體或是在民間,都可以看到反抗的力量。特朗普的當選一方面顯示了美國民主制度的不足,但同時也顯示了這制度的生命力。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