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人口.來稿】政府扶貧不彰 固貧效應顯現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陳穎柱

本港貧窮人口上升,得了「扶貧,愈扶愈貧」的劣評,官員總要為此抱屈不已,說是媒體旨在揶揄政府。平情而論,觀乎近十年貧窮人口數值的柱狀圖,高度長短相差不大,儘管愈扶愈貧在數據上有嫌不足佐證,扶貧績效不彰卻肯定是事實。實際上,扶貧套路不變,「固貧效應」出現,卻未引起重視,未找到破解之策。

固貧,是什麼狀況?

政府自詡對貧困階層,有張到位的保護網,如果所說不假,這張網發揮的保護作用,就是使網內的弱勢市民的生存適度,一旦脫離這張網就難以得到,故而堅定地留在網內。換言之,政府扶貧政策,缺乏鼓勵市民脫貧的誘因,缺乏把人推向網外,只是把養貧做好了。尤其在高樓價、高租金的社會環境下,脫貧的激勵走向反面,更多人希望跌入政府的保護網,希望活得不太累。

政府扶貧政策,缺乏鼓勵市民脫貧的誘因,缺乏把人推向網外,只是把養貧做好了。(資料圖片)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超長的紀錄性公屋輪候名冊。有例子說,有人大學完成學業後不去找工作,而先去輪候公屋;亦有例子說,有在職人士為符合申請公屋資格,主動要求公司不加人工甚或減薪。顯示公屋作為貧窮人口的重要福利,成為落入貧網的極大誘因,更不用說激勵住公屋、攞綜援的弱勢一群力爭脫離貧網了。

教育被指為青年向上流、脫貧的有力工具,但去年貧窮情況報告反映,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在職貧窮人口有上升趨勢。過去五年增加約一萬人,達至去年的2.83萬人。2016年本港在職貧窮戶共14.3萬,貧窮人口有47.5萬。雖然較前年減少2000人,貧窮率仍維持百分之八,但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即學位及非學位的在職貧窮人口,由2012年的1.84萬人增至去年的2.83萬人,當中1.7萬人擁有大學學位,較2012年的9300人多近八成。社會體制內存的造貧能力,削弱了扶貧效果,強化了固貧效應。

香港社會邁入老年化,有更多老年人跌入貧窮網,這是正常現象,此項有規律的貧窮深化,應當有恒常機制處置。如果說,政府糾結於解決老年人貧窮,說什麼抵銷扶貧措施成效,視為扶貧之難,那是無能的表現。反而解決年輕人貧窮化,尤其解決在職貧窮增加,那才真是考政治功力的重中之重。這層工作沒做好,真的話說扶貧,會愈扶愈貧絕不出奇。

貧窮像圍城,城裏被困的人無意突圍衝出城外,城外的人卻熱切想攻人城裏,這就是香港固貧的扭曲情狀。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