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在緬甸直擊】緬甸普選了,總統不是我:談昂山素姬的妥協

撰文:許芷君
出版:更新:
昂山素姬身邊的官員告訴筆者,前軍政府領導人丹瑞與昂山素姬在一個私人場合會面,並就昂山素姬成為國家未來領導人達成共識…權衡之下,昂山素姬放棄了當總統的念頭……在有限度的自由下推動社會向前,是一門藝術。在權威主義社會,人們往往需要與自己的歷史和解。當然,需妥協的除了民主派和廣大民眾,還包括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是更難能可貴的。
許芷君
宣誓儀式開始前,昂山素姬(右二)與廷覺(右三)一同步入國會會議廳。(路透社)

剛過去的一周,位於中國西南方的鄰國緬甸,選出了建國以來第一位非軍方背景的民選總統,並順利完成了新舊政府的權力交接,標誌着這個積貧積弱、飽受半世紀軍政府專制統治的國家,邁入了一個新時代。

緬甸和香港的民主進程,有着不少共通點:兩地的民主化抗爭,都是以非暴力形式開展;以憲法(基本法)為基礎的普選制度;要面對無法繞過的、來自強大的極權集團的限制。不過,在面臨政治轉型的關鍵時刻,兩地卻在是否需要妥協上,做了兩種不同的選擇。

超過7成半投票率 通宵排隊 為投昂山一票

去年 11 月 8 日,緬甸成功舉行了一次舉世矚目、能稱得上「真正的」民主選舉。不論在哪裏,民眾的選舉熱情皆十分高漲。

除了緬甸北部戰亂地區及少數軍方重鎮游離在選舉之外,從仰光、曼德勒和首都內比都到全國各個村落,共被分為 200 多個選區,以確保每一村、每一戶民眾在投票前,都充分獲取到選舉教育知識。

最後,大選統計得出的投票率為合資格選民的 76%,許多人在投票站前排上數小時隊,海外居住的緬甸公民甚至在大使館前通宵排隊,只為能在大選結束前,投下自己的一票。而這一票,絕大部分人是為國父昂山的女兒、緬甸最著名的民主鬥士昂山素姬投的。但現實的殘酷在於,受憲法限制、丈夫和兩名兒子為外國國籍的昂山素姬,並無資格成為國家元首。

與香港民主鬥爭的歷程不同,昂山素姬的民主選擇包含了必要的妥協與和解。而這是來自於 25 年前的歷史經驗。

昂山素姬的小支持者,手持她父親昂山將軍的畫像以示支持。(路透社)

執着非暴力抗爭 團結民心終逼令改革

1990 年,時任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舉行了第一次民主的國會選舉,昂山素姬領導全國民主聯盟(NLD)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拿下 83% 的選票。直接統治緬甸長達 22 年的前軍政府首腦丹瑞,起初表示接受選舉結果,但不久後轉變態度,拒絕交出權力,宣布選舉結果無效,還軟禁了 NLD 多位旗幟人物,包括昂山素姬。

昂山素姬前後共被軟禁 15 年,但在這期間,民盟並沒有消失,他們繼續推崇非暴力抗爭,並通過地下網絡,將昂山素姬的口信帶給全國民眾。昂山素姬把民主與國家發展緊緊相連,緬甸民眾內心對民主的意志與渴望,隨着時間流逝逐漸沉積,日漸不可逆轉。

這一次大選,便是又一次民意檢驗——儘管少數民族政黨和現任執政黨採用了金錢誘惑等攻勢,也擋不住不同種族、不同社會階層的民眾將選票交予民盟;而民心一致,則又給予民盟無比的正當性、認受性,以及能在政治談判中獲取更大權力分享的籌碼。

可以說,是緬甸民主派領袖對非暴力抗爭的執着,以及一個龐大的、支持民主運動的市民群體,最後倒逼執政者進行「保命」式的民主化改革。當然,國際社會對緬甸的經濟封鎖和對民主的聲援,也是昂山素姬對抗專制統治的手段。

香港佔中發生後,我來到位於仰光的民盟總部,獲知一些學生領袖在香港佔中失敗後,前往仰光與他們交流非暴力抗爭的經驗。民盟榮譽主席丁吳提起香港,便不斷稱讚這一場維持了 79 天的和平非暴力抗爭,又祝願香港不要放棄非暴力,一定能迎來民主春天。筆者不會否認香港和緬甸在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地緣政治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但在非暴力抗爭的漫漫民主路上,我們不妨看看別人走過的路。

昂山素姬的「妥協」有條件  

去年的緬甸大選結束後,昂山素姬與軍方進行了長達 4 個多月的閉門談判,希望修改不民主的緬甸憲法,並力爭讓民眾在大選中表現的民主意志得以實現。昂山素姬身邊的官員告訴筆者,前軍政府領導人丹瑞與昂山素姬在一個私人場合會面,並就昂山素姬成為國家未來領導人達成共識。但隨後軍方提出了更多權力分享的要求,權衡之下,昂山素姬放棄了當總統的念頭。

她轉而成為國家高級顧問,同時擔任外交部、教育部、電力與資源部以及總統辦公室 4 個核心重要部門的部長,並宣布將「在總統之上工作」。這當然可以被解讀為另一種民主式獨裁,但這也是在不民主的憲法框架下,用無需互相對抗的方式,獲得最大權力的辦法,也是對不公平的權力遊戲的蔑視。

為防止民眾因未能接受昂山素姬無法擔任國家領導人,而感到失望甚至走向極端,在總統提名公布後,昂山素姬發布了一份聲明,呼籲民盟不要因為她本人沒能成為下任總統而失望或訴諸武力:

「在廣大民眾的意願沒有完全得到實現的階段,請大家以高瞻遠矚的智慧,朝着國家和平穩定的目標走。」

對於昂山素姬選擇的總統人選廷覺,可謂沒有從政履歷,緬甸民眾亦不熟悉。而素姬選擇的盟友瑞曼,更是前軍方二把手,本人及其手下皆有大量貪腐紀錄。但令人意外的是,緬甸民眾選擇了一條「與歷史和解」的民主化道路。

緬甸仰光的攤檔售賣昂山素姬的襟章。(Getty Images)

在有限自由裏爭民主是藝術 需既得利益者動搖

昂山素姬是人民的選擇,但在強大的軍方勢力面前,緬甸沒有選擇「寧為玉碎,不作瓦全」。他們和平地接受了昂山素姬無法任職總統,也接受了一個有販毒歷史的副國會議長,甚至坦然面對修改不民主的憲法仍遙遙無期的現實,換來緬甸民主化道路的進一步深入發展,這是緬甸人的民主化選擇,也是對緬甸民主化成熟度的一次檢驗:在從專制走向民主的政治轉型路上,是否有勇氣作出妥協?

在有限度的自由下推動社會向前,是一門藝術。在權威主義社會,人們往往需要與自己的歷史和解。當然,需妥協的除了民主派和廣大民眾,還包括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是更難能可貴的。

【編按:作者為駐緬甸記者及自由撰稿人】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