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瘋狂.博評】「辣招」辣不到人,「加辣」更待何時?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辣招」旨在管理需求,惟當這個功能消退,為何卻沒因時制宜相應「加辣」?有鑒非本地及投資性置業需求不斷升溫,甚至重回「辣招」推出前的水平,香港無疑愈來愈有「加辣」需要。

最新稅務局數字便印證此點。針對打擊短炒買賣的「額外印花稅」,便成功發揮了寓禁於徵之效,過去一年每月所涉交易僅約四五十宗,相比年內月均住宅成交約5000宗,僅佔的1%可謂似有若無。然而,針對打擊非本地及公司客的「買家印花稅」,以趨勢看卻絕不樂觀,上月所涉宗數便高創534宗,亦即佔去整體成交約10%,涉及稅款亦超過13億元,這較年內低位的128宗和4.6億,大幅反彈了三四倍之多。至於針對打擊第二套住房即以買樓收租為主的「雙倍從價印花稅」,自去年11月「加辣」後(即劃一將稅率上調至15%),確令所涉宗數及稅款大劈至376宗及3.68億元,惟最新12月則同樣地明顯反彈至928宗及11.2億元,升幅也達三倍以上,所佔整體交投比率幾乎達到20%。顯而易見,「辣招」再也辣不到人,各種各樣的非自住及非本地置業需求,毫無疑問都在蠢蠢欲動,所佔樓市比例更明顯增至約30%之多。詳細數據已列於下表。

箇中主因,相信是樓市愈升愈有所致,是故買家都愈來愈「不怕辣」。官方樓價指數顯示,過去一年本港住宅售價上升了13%,對比「買家印花稅」的15%和「雙倍從價印花稅」的15%,無疑意味相關懲罰性稅款並不足夠,很容易就被樓價升幅抵銷。本來,所謂寓禁於徵旨在增加買家入市門檻和成本,甚至爭取去除箇中的經濟誘因,亦即入市的話就要蝕錢離場;然而,由於樓市居高不下甚而持續升溫,「辣招」恐已無法繼續收效,上述數據正是此中明證。故此,倘不「加辣」將賺錢空間進一步收窄,在非自住需求驅動下,樓價上升預期勢必自我實現,而普羅市民的上車夢則注定日益遙不可及。

財政司長陳茂波早前說,不要幻想政府現階段會「減辣」,這肯定是個適切說法,但這僅說對了一半罷了——除了切勿「減辣」,因應上述最新市況發展,當局更應積極研究「加辣」,至少應考慮上調「買家印花稅」和「雙倍從價印花稅」的稅率,甚而引入其他有助確保「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措施。的確,與其透過「減辣」來協助上車,更合情合理的做法,乃透過減低非自住需求來引導樓市回調,又或增加居屋和首置盤之類的資助出售房屋供應(詳見另文《增加資助出售房屋供應,可更直接幫市民上車》)。

說到底,所謂無忘初心;當「辣招」不辣,到底為何不去「加辣」?要促進樓市重回健康正軌,最近社會都多談供應王道,但毋庸置疑,討論焦點誠應再次轉回需求方面,「加辣」亟須重新提上議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