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關係.來稿】中港兩地負面新聞人為何愈來愈多?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林朝暉、梁俊傑

筆者與研究中心同事皆長期來往陸港兩地,對於近五年內地涉港新聞有一個觀察:相較回歸首十年,內地媒體及網絡對香港的負面報道愈來愈多,尤以近年內地媒體對港抹黑及嘲諷式的文章有愈演愈烈之勢。

這問題可以帶着兩個基本假設思考現象:一是香港這些年的激進事件,引起內地民眾及輿論領導不滿,從而對香港種種口誅筆伐。二是相較過去,內地網絡媒體生態更為活躍,社交平台大行其道,民族主義空前高漲,相關部門難以再全面掌控對港負面言論,亦因此,當本地政治事件有發酵空間時,就易被媒體「再生產」或「二次創作」,最後誕生對香港的負面評論。

為了佐證上述假設真偽,筆者利用輿論追蹤、統計相關新聞數據的方式,考證內地主要新聞門戶涉港新聞。當中,筆者有三點發現:

官媒扮演主動角色

第一,官方媒體在批評香港上扮演了主導角色,相較過去更為積極主動。觀察發現,回歸初年礙於不希望影響特區管治,而禁止媒體刊載對港負面報道。自2012年反國教事件開始,官方一改態度。在本港重要政治事件上,官方批評式言論不再缺位,內地民眾對香港的態度,亦隨輿論開始有明顯的逆轉。以去年中文大學校園港獨事件為例,「共青團中央」、「環球時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官媒與「觀察者網」等媒體,實際皆在輿論導向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表一:港獨事件發生一周後發酵的原創新聞統計(作者提供)

內地五大新聞門戶網站(新浪、網易、騰訊、鳳凰、搜狐)在事件期間總共發佈轉載164篇稿件;觀察者網發佈稿件152篇,當中58篇被轉載,其中兩篇文章,更成為了內地網絡輿論的引爆點。官方媒體進一步定調事件,並以「女孩不用怕,背後有一個強大祖國」的論調,妄顧了周豎峰等人只是少數,既缺少同輩人會認為與之是同行者;更遑論他等可以代表香港主流社會的事實。然而,官媒的定調等同將校園內兩地學生置於對立面上。當各類門戶熱烈轉發,輿論挾東風壓倒西風之勢,內地輿論一面倒攻撃香港學生時,陸港對立,尤以兩地青年對立的情況,進一步惡化。

(共青團中央微博擷圖,作圖提供)
(環球時報微博擷圖,作圖提供)
圖一:2000多篇相關文章的負面詞量分析(作者提供)

近年官方明顯將涉港的政治新聞放寬了尺度限制,放大一些政治矛盾,此一舉措客觀上產生了兩個效果:一,致使不少普通內地民眾誤會香港大部分人有「港獨」及「仇視」內地民眾的傾向;二是由於報道往往迴避了本地民生、民主等議題後,香港市民產生極端主義及「反政府」傾向的因由通通被忽略掉,內地民眾無法理解。筆者有着明顯的感受,近五年所接觸的內地知識分子,都開始對香港民主運動失去同情,對民主實踐產生負面聯想。筆者無奈地認為,媒體一旦選擇以簡單挑動國民情緒,來取代將事情的來龍去脈疏理、拆解和分析,兩地民眾互信基礎只會愈趨薄弱。

學者主觀意見 讓誤解看似客觀

第二,近年內地與香港兩地官民緊張之際,催生了一批以公共知識分子(公知)或學者為名的香港評論家,他們的文章長期佔據版面,在內地涉港新聞及輿論導向上有相當的話語權。這些評論員中不限於內地學者,也有為數不少的香港建制人士。

以「佔中」案件宣判為例,在內地的新聞討論中,已經不僅討論量刑輕重外,亦牽扯至對法官專業、國籍的攻擊,質疑外籍法官有意偏坦。甚至,有內地港澳研究學者在香港報章的發文,被內地網民以此引例成「有港澳專家認為」,開展一場對香港司法制度的攻擊。

筆者始終認為作為知識分子,不能動輒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陳舊說法,提出缺少實證佐證的質疑。相反,學者在作評論時,有必要對兩地民眾負責;我們要明白,任何說法都可以讓香港社會誤以為是內地學界的主流觀點,令本港社會感到不安,也會成為內地對港研究的後來者的引據。

近年官方明顯將涉港的政治新聞放寬了尺度限制,放大一些政治矛盾,此一舉措客觀上產生了兩個效果。(美聯社)

失真報道 錯誤解讀

第三,輿論數據追蹤發現,大量涉港的負面文章,都出自一些官媒的化名筆手,把香港問題簡化成「意識形態矛盾」,實際上加劇兩地民眾互相誤解。以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多宗事故為例,內地媒體「觀察者網」多番報道,對比指出「內地方面進度理想,香港段仍有阻滯」。轉瞬之間,多個意見領袖(KOL)以「港人親西方致失敗」、「你香港不是喜歡外國貨嗎?」為題發表大同小異的評論,並無獨有偶地指出問題罪魁禍首是港方使用美資工程顧問公司(JACOBS),使工程未盡完善。然而,事實是大橋香港段工程的承建方,大部分為中資的中國建築及中國港灣,或由中資及港資聯營的企業所負責。

除有筆手作失真報道外,亦常有筆手為「解讀而解讀」﹐引致誤讀、錯讀。有如有化名筆手試圖解讀特首上京述職時,把習主席用到的「特別行政區管治團隊」一詞當作所謂「新表述」,將其與十九大報告中的「全面管治權」相對應。事實上,只要對港澳政治稍有常識,便會知道「管治團隊」是特區常用的說法,過去國家領導人亦有使用相關字眼。此類媒體人甚少長期浸淫在港澳政治,對一些基本狀況缺少認知;或為了跟上形勢,確保政治正確,就時常捕風捉影,而少有考究箇中真相。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最後,筆者根據輿論追縱發現,絕大部份對上述新聞都會引起個別網民有較大的反應,其中為數不少是內地青年一輩。有部份同類社會學研究指,此等激進網民,絕大部分不是現行社會制度下的優勝者,更有稱他們為「小粉紅」 (主要指這群靠着鍵盤來表達及宣洩愛國情緒的年青人);如果借用到香港話語中,就是上一輩人眼中的「廢青」或我們本港同齡人指的「鍵盤戰士」。內地網民更打趣地形容,這是一班「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的民眾。這句話某意義上也是今天不少香港青年人心懷社會的寫照。筆者認為可悲的是,在內地官媒等人為對立下,兩地青年人在同一國度的網絡裡同室操戈,實屬悲劇。

過去廿年,陸港兩地傳媒在報道對方新聞內容時,總帶有強烈意識形態偏見。今日,筆者借用實證去說明內地近年涉港新聞的情況,是希望中央及對港部門明白,有必要制止這類人為地製造誤解,撕裂兩地信任。陸港兩地,本是一家,惡言相向、捕風捉影無助內地與香港民眾進行良性互動。我們誠然認為,無必要將少數極端行為者刻意過份放大,與大部分的香港民眾掛鈎,把陸港民眾置於對立面上。中央提出再多的灣區合作、發展再多機遇,再多的硬件相通也好,也比不上兩地民眾互相信任,民心相連。 

 

【編按:作者林朝暉、梁俊傑分別為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理事及副秘書長。】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