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流感高峰期醫院迫爆 凸顯公營醫療體系缺失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今年冬季流感高峰期凸顯的公立醫院設施及人手不足的問題…在財政承擔上,卻鮮見特首及財政司長明言如何為日後公營醫療作出具體承擔…更可惜的是,財政司長反其道而行,忽視醫療需求增長,更以控制政府長遠開支為由,削減醫管局的經常性撥款,以下調資助基線。社會需求的增長又怎可以減少撥款來壓抑,兩者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減少撥款只會令服務質素下降,又或未能按社會需求提升服務水平,兩者都只會令市民受苦。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各區醫院急症室及內科病房爆滿。(資料圖片)

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這個冬天真太冷,冷得有點長,也冷得有點異常。去年12月中,本港開始進入寒冬氣候。今年1月24日,市區更錄得近60年來最低的攝氏3.1度低溫,而今年復活節也是近40年來最清涼的。寒冷天氣一直維持至3月下旬,近日才逐漸回暖。然而,在長長的寒冬期中,氣溫卻是異常而多番的冷暖交替。

這種反覆氣溫,容易令人生病,尤其是小孩及長者更易感染流感及其他疾病。按衛生防護中心的流感監察數據顯示,本年冬季流感期間到急症室求診個案中,每1,000宗便有約300宗與流感症狀有關,是5年內最高。若以流感高峰期內,65歲或以上長者因流感入院的最高比率數字計算,近5年平均每1萬名長者便有2.3名需入院治療,而去年流感高峰期間長者入院率更高達近5.5。由此可見,長者因流感入院的宗數將隨着人口老化而不斷上升,治療安排更因長者身體弱化而更為複雜,兩者都會增加公營醫療在流感高峰期間的負荷。

人口老化增公營醫療負荷

今年冬季流感病毒肆虐,令公立醫院急症室及內科病房爆滿。下表列出去年和今年1月至3月流感高峰期的服務數字以作比較。

  2015年1月至3月 2016年1月至3月
急症室平均每日求診人次 6011 6072
超越每日平均6000求診人次的日數 39 53
超越每日平均6000求診人次的日數的人次平均數 6597 6479
超越每日平均7000求診人次的日數 5 6
超越每日平均7000求診人次的日數的人次平均數 7308 7377
經急症室轉介入內科病房的每日平均病人數字 948 939
經急症室轉介入內科病房的病人數字超越1000的日數 24 25
經急症室轉介入內科病房的病人數字超越1000的日數的平均數 1032 1049
內科病床佔用率平均數 105 108
內科病床佔用率最高值 117 121

這兩年冬季流感高峰期間的服務數字,無論是急症室每日平均求診人次、經急症室轉介入內科病房的每日平均病人數字、內科病房病床住用率等都頗接近。不過今年流感高峰期的急症室求診人次超出日常6,000的水平的日數為53日,多於去年(39日)三成半,超負荷的日子明顯增多。另外,15間急症全科醫院的內科病房病床在今年冬季流感期的平均住用率稍高於去年,期間住用率最高的一天也告上升。今年住用率最高的一間醫院,竟高達140%,而住用率最高的醫院由去年集中在4間醫院增至今年9間。如此爆滿情況,難怪曾有長者因胃喉鬆脫到急症室求診,等候近8小時才獲安排入院檢查,等候時飽受飢餓之苦;也解釋了為何有病人需在急症室苦等3天才能入住內科病房。

有說今年流感高峰期造成的服務負荷之大,情況實屬罕見。不過,近年每到流感季節,公立醫院服務超負荷的情況都會出現,似乎已成為新常態。當然,今年超負荷情況最為嚴重,不幸中之大幸是今年流感病毒不算厲害,死亡比率與過去5年相若(截至2016年3月31日,284宗嚴重流感個案中有120宗死亡個案,死亡率為42%,近5年死亡率平均為55%)。若遇上去年較致命的流感情況(641宗嚴重流感個案中有495宗死亡個案,死亡率為77%),再加上人口老化的醫療需求,公營醫療系統究竟能否繼續匡病扶危呢?

公營服務超負荷 凸顯病床及人手不足

這年的冬季流感期的超負荷情況,其實正正凸顯了公營醫療服務人手及資源不足,未能應付一直增長的公營服務需求及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雖說流感期間內科病房爆滿,但值得留意的是,原來內科病床住用率一直偏高,冬季流感期只令情況更為明顯。根據食物及衛生局向立法會提供的最新數字顯示,醫管局近年的普通科病床住用率平均已達88%,而內科病床更高達98%。截至2015年12月31日,有3個聯網的內科病床住用率已超出100%,最高更達107%。這個數字還未計及上述冬季流感期的使用情況。

醫學界的研究顯示,當病床住用率超過85%,便會增加病人的風險,例如:危急時未獲收納進入病房接受適當護理、增加感染病菌機會、減低醫療護理程序的效能等。因此國際間一直採納85%為病床住用率的安全水平。現時香港平均的病床住用率已超越安全水平,在服務需求高峰期間又怎能有餘力(surge capacity)處理危機?政府怎能如此置病人安危於不顧?!

近日流感高峰期,到急症室求診的人數有增無減,多間醫院的內科病床於佔用率超過100%。(資料圖片)

公立醫院發展及醫護人力規劃遠遠落後需求

要確保病人安全,足夠的病床數目及人力資源是必須的。雖然政府今年初在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公佈以2,000億元推動公立醫院發展計劃,於10年內新增約5,000張病床,不過規劃署在去年10月修訂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列明,每1,000人應設5.5張病床(包括公立及私立醫院的各類型病床),換言之,無論是現在或10年後,病床供應仍然不足。

以現時香港約720萬人口計算,本港需要約4萬張病床,但現時公私營病床總數不足32,000張,即欠約8,000張病床。10年後,計及新增的5,000張公營病床及千多張私營病床,本港仍只有不足39,000張病床。10年後人口增長至約770萬,按規劃標準應有42,000多張病床,病床供應差額仍有3,000多張。另外,公立醫院的普通科病床與人口比例多年來一直維持在每1,000人口約3張,10年後的比例也只是相若。試問在病床一直短缺的情況下,又怎能為病人提供安全的服務?看來政府有必要加快公立醫院未來的發展,儘快於新發展區域興建新醫院,及開展其他醫院重建及擴建工程,追回病床供應差額。

本港醫護人手一直短缺。以醫生人手為例,全港每1,000人口中不足1.9名醫生,較已發展國家的水平(每1,000人口約有3名醫生)為低。同時,全港13,000多名醫生中,只有4成多即5,600多名於公立醫院任職,但這些公營醫生卻要照顧全港近9成的住院病人,每名公營醫生要守護1,250名市民的健康(即公立醫生與人口比例為0.8對1,000)。可想而知,當流感病毒肆虐,絕大部份情況較嚴重的病者湧到公立醫院求診時,對公營醫生造成極大壓力。

政府於2003年起削減醫科生數目,直至2009年才逐步增加。醫科生經過7年培訓畢業後,再到公立醫院任職,公立醫院在2016年起才有望紓緩人手不足問題。根據醫管局推算,因早年醫科畢業人數不足及新服務人手需求累積所致,2015年共缺少360名醫生,2016年更會缺少400名醫生。雖然情況於2016年後開始改善,但直至2020年仍欠缺330名醫生。人手短缺問題正正在今年冬季流感期的服務情況中顯露無遺。如果仍有人說公立醫生沒有人手短缺問題,便請他們親身向在急症室苦候入院,或躺臥在病房走廊上臨時病床的病人解釋他們的理據。

循多方面解決醫護人手短缺問題

要解決人手短缺問題,長遠而言必然是培訓本地醫護人員。政府已經制定一個醫護人力規劃的模型,推算長遠的人手供求差,從而調整醫護培訓名額。雖然該模型多以過去供求情況作推算基礎,未有考慮提升服務水平引致的人手需求,但也算是作為日後政府有較客觀標準定立醫護人力培訓名額的依據。關鍵在於,政府必須清楚明確承諾日後會承擔聘請全數醫護畢業生到公立醫院工作。

醫生人手短缺尤其嚴重,要短期內補充公營醫生,還需從其他方法着手,包括:聘請兼職醫生、延長退休年齡、重新聘用已退休醫生作前線工作、及挽留人才措施減少流失率等。醫管局也已經採取這些措施,其中已有200多名私家醫生在公立醫院擔任兼職、醫生流失率近年已維持在5%以下。另一方法便是引入海外醫生,以有限度註冊的方式在公立醫院工作,尤其是一些特別欠缺人手的專科,如急症、病理科、婦產科等。

同樣,醫管局也嘗試引入具專業水準、符合資格、及配合需要的海外醫生,而大部份這些醫生都是在海外留學後進入當地醫療系統工作的港人。可惜整個引入計劃,在醫委會審批有限度註冊的申請時,不時被指遭受來自私家醫生的阻撓,三年多來只能引入27名海外醫生到公立醫院工作,現時更只得11人繼續留任。其實世界各國均面對醫生不足問題時,同樣都以引入國外醫生為解決方法之一。只要有關部門確認引入的醫生具備本港的專業水平,引入海外醫生始終是一個較具彈性而又可以短期內紓緩人手不足的方法。

病人安危 還看政府承擔

今年冬季流感高峰期凸顯的公立醫院設施及人手不足的問題,說到底,是政府有否為公營醫療服務作長遠規劃,及是否決心為規劃作財政承擔的問題。如上所言,在醫院病床及醫護人力發展方面,主政部門已開始規劃工作,雖仍有不足之處,但也為未來的公營醫療奠定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然而,在財政承擔上,卻鮮見特首及財政司長明言如何為日後公營醫療作出具體承擔,包括政府會否按新增需求承擔日後的醫療開支、如何透過撥款提升現有服務水平、及在面對不斷增加的醫療開支時,政府在財務上有何妥善的計劃等。更可惜的是,財政司長反其道而行,忽視醫療需求增長,更以控制政府長遠開支為由,削減醫管局的經常性撥款,以下調資助基線。社會需求的增長又怎可以減少撥款來壓抑,兩者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減少撥款只會令服務質素下降,又或未能按社會需求提升服務水平,兩者都只會令市民受苦。

希望明年今日的冬季流感期,市民及醫護人員不用再面對公營醫療超負荷的惡果。更希望明年今日所選出的下一任特首,在未來公營醫療的發展及財政承擔上,會有更明確的宣示。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