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經濟衰退】一雞死,一鴿鳴?

撰文:林奮強
出版:更新:
一個 700 萬人的香港若果只選擇服務港人的話,所有經濟動力都會如「塘水滾塘魚」般,以後的經濟更會因人口快速老化而每年收縮 1%。因此讀書最多的後生一代不單難享上流力,更要長期面對失業及減薪的威脅。所以香港必需繼續百多年來的成功方程式:大食四方,廣開客源。
林奮強
(俞寶生攝)

才不夠一季,市民本來正熱烈討論的加薪情況及外遊斬獲,已隨排山倒海的裁員、結業壞消息而沉靜下來。當香港逆環球經濟復甦趨勢而衰退,我們預計過去 6 年來新增的 11% 職位,將隨時有三分之一化為烏有,令失業率由年初的 3.4% 暴升至約 6%,實是時候反思以下兩點:

失去開埠 174 年來「好客之都」美譽;及
只迷戀政治,不兼顧經濟民生的後果及原因。

因為,香港未來 50 年到底是盛是衰,關鍵正是我們有否對此因果作深層次反思,然後重新決定應否繼續走上威尼斯之路,還是積極另尋前途。

事實上,香港的 PMI(採購經理指數)早已連續 13 個月處於收縮區。不過經歷黃金 6 年的好景,老闆都想給前景及員工「疑點利益」(benefit of the doubt),希望經濟很快會復甦,所以推遲了裁員、關舖。然而,當主觀的良好意願被客觀事實蓋過後,減薪、裁員、結業潮便更加來勢洶洶。若要擺脫眼前劣勢,就要客觀認清 3 個長遠影響我城的結構性因素,「諗計」趨吉避凶:

科技日新月異,加劇貧富差距,打爛低技術工人飯碗之餘,亦將令三分之二的中產「下流」;
西方國家面對人口老化及債台高築,將陷入長期經濟呆滯或日本式的衰退,難以為香港帶來增長動力;
香港位於亞洲這個結構性經濟增長區的心臟,中國的發展可帶來龐大機遇及上流力。

科技日新月異,加劇貧富差距。特首梁振英在一個活動上與學生體驗貧窮家庭生活,並角色扮演月入僅九千多元的洗碗工。(梁振英Facebook)

趕客行為猶如關門閉島

時代的巨輪不會為任何人或口號而逆轉,而真正愛港之士的責任,正是要盡力把上述結構趨勢轉化為下一代的上流力,以及照顧老弱傷殘的正面資源。可惜,港人這幾年漠視以往 10 年國家制度及更人性化生活上的大幅改善,染上滿口逢事「反中」,甚麼都政治化的惡習,把訪港旅客妖魔化,將他們買手袋、奶粉、藥物、保險等完全道德的行為,當成如殺人放火、走私販毒的惡行。

當然,我們過去 6 年沒有「迎好而上」,隨着零售額增加 80%,但商場銷售面積只增加 1%,更製造了水貨客等熱點問題,令部分新界居民飽受煎熬。本來正本清源的方法,理應是對事不對人,大力追加硬件及車卡,但我們卻反過來「趕客」。諷刺的是,隨着香港經濟由盛轉衰,部分本地失業大軍勢會挺而走水貨,令問題重現;而本土派亦將大舉行動,在五一黃金周再發起趕客示威。將心比己,當我們外遊時東道主對港人熱情招待,沒有歧視,我們卻如此對待訪港賓客,撫心自問時會否慚愧,誰人才是沒水準、欠文明?

港人這幾年漠視以往 10 年國家制度及更人性化生活上的大幅改善,把訪港旅客妖魔化,將他們買手袋、奶粉、藥物、保險等完全道德的行為,當成如殺人放火、走私販毒的惡行。(蔡正邦攝)

我們一面將遊客趕走,另一面也把機遇送出門外。以藝創發展為例,幾個月前製作《功夫熊貓》的華納兄弟夥華人文化產業基金開辦電影公司,把總部設於香港,聽說以後會有更多大型片商來港,但當議會拉布令討論多年的版權條例修訂泡湯後,香港就難以加強對版權持有人的保障,形成 business unfriendly 的環境,來了可能也要掉頭走。

筆者早前解釋過,一個 700 萬人的香港若果只選擇服務港人的話,所有經濟動力都會如「塘水滾塘魚」般,以後的經濟更會因人口快速老化而每年收縮 1%。因此讀書最多的後生一代不單難享上流力,更要長期面對失業及減薪的威脅。

所以香港必需繼續百多年來的成功方程式:大食四方,廣開客源。正如沒有大公司會投資小小的新加坡或香港的本土市場,所以過去幾年進駐兩城的跨國企業和品牌,都是想在東南亞或北亞的龐大市場中分一杯羹。

旅遊業萎縮 漣漪效應陸續浮現

正如把最好的制度放在沙漠,都不能把沙漠變成人頭湧湧的綠洲,就算我們以傾城之力將所有服務做到精益求精,沒有全球及國內顧客幫襯,「塘水滾塘魚」的生意一樣很快玩完。以股市為例,本應香港股市市值應像倫敦及紐約般等於該國 GDP 的一倍多,但由於香港有中國因素,又是中西薈萃之地,吸引國內企業來港上市,才造就了等於 15 倍香港 GDP 的股票市場。同樣,因為香港每年有近 6,000 萬旅客,才吸引到世界各地的名廚及藝術家來港開餐廳及畫廊,以及超倫敦、巴黎、趕紐約的 61 間米芝蓮餐廳,及全球藝展入場人數最多的 Art Basel Hong Kong。相反,若我們閉關鎖港,只靠 700 萬人的本土機遇及上流力,恐怕我們市值最大的股票仍只是當年的香港電訊。事實上沒有一國的腹地,香港沒可能成為一級的國際金融中心。

本應香港股市市值應像倫敦及紐約般等於該國 GDP 的一倍多,但由於香港有中國因素,才造就了等於 15 倍香港 GDP 的股票市場。(路透社)

近日,市面似乎出現「一雞死」(名店減少分店或結業),「一雞鳴」(小食或小品店因租金下行而借機擴充)的想法,覺得經濟會轉型而就業人數不會減小。對此筆者不能苟同,因為名店對下游行業製造的工種及增值,遠遠高於低價小店。前者會多做廣告宣傳、櫥窗設計、辦展覽會、員工培訓、開辦公室、為產品研發 app、金融及法律等專業服務,甚至上市。

現在客人因憂心人身安全及害怕面對仇視,捨港取有笑容又有禮貌的「TST」(Thailand, Seoul and Tokyo)。旅遊收入收縮的漣漪效應現正急速浮現:廣告減少,電視台和報紙,不問左中右政治立場都裁減人手,甚至結業。這痛楚亦像剝洋蔥般蔓延至各行各業。你大可問問的士司機及蘭桂坊的酒保,農曆新年後的生意多了還是少了?

名店對下游行業製造的工種及增值,遠遠高於低價小店。前者會多做廣告宣傳、廚窗設計、辦展覽會、員工培訓,甚至上市。(黃永俊攝)

因此「一雞死」了,只能換來「一鴿鳴」,過去黃金 6 年,基層市民實質收入升幅數倍於高收入階層的這種得來不易的良好趨勢會被打斷。「HKGolden50」向來相信香港有能力超倫趕紐,成為全球最繁盛、最有活力、最關愛的國際都會,為我城歷史寫下最美好的黃金 50 年。即使我們早於去年便預計這逆轉可能出現,但預測成功完全沒有帶來絲毫喜悅,眼前的衰退令我們萬分心痛,因為這證明了港人正在浪費百年難得一見的黃金 6 年寶貴機遇。因此大家應以事論事,客觀、全觀地看看經濟有多壞,及早丟棄政冶有色眼鏡,免得等到客去樓空,經濟長期衰落,政府入不敷支,欠缺資源扶老、扶弱、扶貧時才驚醒過來,及時實在地為家人、公司及社會想一想,好讓香港由一隻「苦等客到」的鴿子變回一隻長期為港生金蛋的福雞。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