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被脫貧」 貧窮線計算公屋轉移的荒謬

撰文:陳紹銘
出版:更新:
政府嘗試將更多開支項目計算於扶貧當中「做靚盤數」,即使不是真正「落袋」、「可用」的也計算,如此邏輯,難道醫療、教育、甚至基建都通通要計算「扶貧」效果?一個領長生津的獨居長者因多看醫生便會脫貧?住板間房的基層小孩在享用免費教育時又脫貧?還是貧窮地區的公共圖書館、體育館、甚至馬路,也要計算扶貧效果?
陳紹銘
貧窮線的設立,應以協助香港貧困人士脫貧為依歸,不應以扶貧「業績」作為方向。(資料圖片)

扶貧委員會於 4 月 25 日討論修訂貧窮線計算方法,政府建議方案包括將公屋當作福利納入計算,以「假設公屋於私人市場出租的價格減去實際租金」,計算為「公屋福利轉移」。計算後,估計官方貧窮人口將大跌逾 30 萬人。

公屋雖然有扶貧效果,不少基層劏房居民亦期望入住,然而,有關計算非常荒謬,不但令部份窮人「自動脫貧」,更無助針對基層需要訂立扶貧政策,恐怕只是梁振英政府「篤數」創造扶貧工績,作為連任籌碼。

雖然扶貧委員會最終決定貧窮線計算方法維持不變,但有關「公屋轉移」的建議,基本上每年便提出來一次,測試民間反應,有關計算非常荒謬,必須加以反駁,政府不必再提,不應再提。

有關計算問題如下︰

1. 公屋住戶「自動脫貧」

以一個 3 人深水埗公屋家庭為例,假設他們月入 $12,000,公屋租金 $1,500,根據 2014 年的 3 人貧窮線($13,000),他們屬於貧窮。萬二元的 3 人家庭於香港界定為貧窮,亦很合理。不過,若計算「公屋轉移」,假設公屋市租租金為 $3,100,則政府假設這個家庭得到了「資助」$1,600(貧窮報告中的平均水平),其「收入」增加至 $13,600($12,000 + $1,600),基層家庭突然「脫貧」了。扶貧委員會計算綜援等現金「福利轉移」是合理的,因為住戶真的多了「現金」可用,但公屋居民在沒有增加收入下「脫貧」,實屬荒謬。

公屋居民在沒有增加收入下「脫貧」,實屬荒謬。(林振東攝)

2. 錯誤參考私人市場

「公屋轉移」的計算,是假設公屋在私人市場出租的價格,即私樓租金大市上升,估價便會越高,公屋轉移的資助便算越多,政府可以不做任何扶貧措拖,卻有「扶貧效果」。另一問題,住在豪宅區附近的公屋戶會得到較大的「公屋轉移」資助,但實際上他們未必更富裕,甚至可能開支更大,生活更困難。

3. 計算無助評估公屋需求

有指計算「公屋轉移」能讓政府更重視公屋扶貧的功能,從而增建公屋。不過,有關計算方法只會產生誤導訊息,例如當私樓租金上升,基層生活更困難,但「公屋轉移」的計算卻指貧窮人口已經減少更多,無法反映現況。而實際上,增建公屋的指標應考慮輪候冊的人數、劏房數目等作為參考。

4. 政府開支不等於扶貧

政府嘗試將更多開支項目計算於扶貧當中「做靚盤數」,即使不是真正「落袋」、「可用」的也計算,如此邏輯,難道醫療、教育、甚至基建都通通要計算「扶貧」效果?一個領長生津的獨居長者因多看醫生便會脫貧?住板間房的基層小孩在享用免費教育時又脫貧?還是貧窮地區的公共圖書館、體育館、甚至馬路,也要計算扶貧效果?

當私樓租金上升,基層生活更困難,但「公屋轉移」的計算卻指貧窮人口已經減少更多,無法反映現況。(梁鵬威攝)

公屋可以扶貧,要大幅增建,但不應該如此計算,正如教育長遠可令部份人脫貧,但不應量化成現金轉移。要優化貧窮線及計算住屋貧窮,最少有 2 點可做︰

1. 設立以開支為基礎的「基本生活保障線」(民間俗稱「基保線」)

先訂立於香港生活的基本生活標準(例如由學者專家、營養師、民間參與訂立),如住戶的收入低於有關標準,則屬「貧窮」,例如樂施會在 2014 年的開支研究指出,一個成年人在香港基本生活開支為 $7,344,收入低於此則算貧窮。

政府嘗試將更多開支項目計算於扶貧當中「做靚盤數」,即使不是真正「落袋」、「可用」的也計算,如此邏輯,難道基建都要計算「扶貧」效果?(資料圖片)「扶貧」效果?(資料圖片)

2. 訂立一系列的「住屋貧窮指標」

包括租金佔入息比例、不適切居所居住人數、人均居住面積、綜援「超租戶」數目、公屋輪候個案等等,以多方面檢視香港的住屋貧窮有否改善。

最後,貧窮線的設立,應以協助香港貧困人士脫貧為依歸,其實貧窮數據一直存在,如何制訂及設立指標,不應以扶貧「業績」作為方向。反之,應該不停檢視,有否有針對性的協助基層人士脫離困境。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