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寶」作為教育 : 我們可以如何活著?

撰文:01博客
出版:更新:

「馬寶寶社區農場…不只是耕作的地方,它給予人另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一個同學的功課如是說。
這一個星期,馬寶寶正面對恒基最粗暴的踐踏,不忍看Becky徒手對抗剷泥車、Zoey跪地阻擋挖泥車、農夫和其他守田者用他們的身體向強暴說不。
看著美好的農田、建設被破壞,那種難過、傷痛不能言喻。
對於我和學生來說,馬寶寶不單是一個社區農地,它是我們學習反思「生活可以怎樣過」的珍貴場所。

城市內的學生仔學生女在一片農地面前,面對自己、反思社會;「馬寶寶」成為作者眼中上佳的教育場所。

文:陸潔玲

過去四年,馬寶寶成為我們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應用社會科學課程延展學習的地方。多謝佳佳、Becky 每次導賞團的詳盡、深入講解,讓我們明白整個新界東北發展的脈絡,和背後的政權地產商的勾結、操弄。也同時認識到有這一班愛土地人,正在以最真誠的心、努力耕耘、好好生活作為抵抗。

我們享受著那一片在城市狹蓬中的綠田、寧靜和說不出的舒暢。在無喘息空間、感到鬱悶的日子到馬屎埔走一走,總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與自然、土地、農夫結連。在那裏,我們反思城鄉共生的生活。我在專上學院所任教的社區研習、香港社會以及政治文化科,都會有同學選擇馬寶寶、農夫等為研習對象。我也把馬寶寶、南涌、坪輋和古洞都放進一個「城市/鄉土」學生活動系列裡,鼓勵同學去接觸舊區的同時,也接觸鄉土生活、吃當地種植的農產品、和農夫傾偈,了解他們的生活。

農田啟示了年青一代什麼

對於一些生於城市商場臨立、父母過份保護的年青人(包括我)來說,到農田走走,感受陽光空氣和那份濃濃的鄉土氣是很重要的。我往往在同學作總結時,會聽到他們匯報在馬寶寶的所見所聞,我孰識Becky 三代人的種田故事、Becky 如何由中環OL重返自家的田地、如何組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小社區農場、修讀地理的佳佳因為睇唔過眼、加入抗爭,她們如何推動全面復耕、重建本地農業。

同學的powerpoint 有以下一句:

「最優質的食物,只能出產於腳下。由馬屎埔重新出發、發掘自主生活的可能。」

港女或「不快樂的人」 在這裏明白了這些

上學期,同學就有機會跟Zoey學「垃圾變黃金」、跟農夫阿豪到附近的街市、舖頭去收集廚餘。我們都很意外聽到佳佳解釋她們如何拒絕大企業的邀請:安排把廚餘運直接運送來。堅持到社區小舖頭收集,是因為她們希望建立和社區的互助關係。我們心中深深佩服,反思我們平日往往會為貪方便所做的選擇,我們到底放棄了多少原則。

農夫阿豪因為興趣而轉為全職農夫,邊學邊做,自得其樂,他有妻兒,每天晨早來耕種到八、九點,那種勇氣及毅力實在好驚人。跟著他收集廚餘後堆肥,見證他和社區建立的關係。他和馬寶寶各人親身示範:世上有一種堅持,有一種為信念而活的氣魄,沒有他們的在地實踐,我實在無法向同學展示所謂發展讓我們失去甚麼;也無法讓年青人明白選擇及堅持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學生在馬寶寶還遇到已經「被安排上樓」的伯伯、婆婆回來探望自己的老街坊和田地;他們還遇到科技大學生物和環境科學系來實習的學生、YMCA港青創意藝術教育計劃的朋友、參與導賞的社工、市民…馬寶寶就像一個平台讓關心土地、鄉土生活的人聚集、了解、認識,擴闊視野。

有一個學生在反思文章中自嘲為「來自城市的港女」:怕熱、怕蚊、怕曬、怕累,但是雖然是辛苦她開始樂在其中。她還說:很多時,我的選擇都不是我真實的想法…最初來到HKCC(香港專上學院),是滿足家人及社會對學歷的期望。她就如Becky說的「不快樂的人」,她反思自己是「被社會規範牽著鼻子走的人」。她明白到自己要為自己的信念而活。

馬寶寶是我們的教場,她的精神無法被摧毀,她所讓我們反思的生活會栽種在心中,在繼續燃燒。

【編按:作者是理大香港專上學院講師。文中所有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