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致蔡校長:群育學校非孕育罪惡之地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東灣莫羅瑞華學校的畢業生也不捨得學校要搬,那裏載滿了回憶,是培育他們明事理的地方,一位畢業生說,他一定要帶兒子去一趟,拍照留念,同時聲明如母校有需要他定必協助。可想而知,這是一所培育出飲水思源學生的學校,而非孕育罪惡之地。
許麗明
教育局計劃在屯門山景邨附近的第 2B 區,興建一所群育學校,毗鄰的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長蔡國光去信立法會反對。(余俊亮攝)

文:許麗明

致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蔡校長:

你好。我認識東灣莫羅瑞華學校的畢業生,他們正為家人努力地打拼,當中有人以自己的能力開辦了一所公司並僱用當年的同窗,在此要告訴蔡校長,我為自己曾是他們的老師而感到自豪,並指出他們不是遺害社會的分子,反之,是被社會環境逼迫的受害者。

顧名思義群育學校是培育學童適應群體生活,已反映出他們面對的困難是源於社會制度,蔡校長身為教育界的尖子,定必明白其功能與運作情況,無需晚輩闡釋。惟,若新聞報導中所引述閣下是認真相信對群育學校學生的描述,實屬教育界的不幸。

入讀群育原因各異 不一定是不良分子

本人曾於群育學校任教師,又以社工身份轉介學生入讀群育學校,能實際的體會向貴為校長的蔡先生說明一下,入讀群育學校的學生 99.9% 都是反映了學校和家庭教育未能互相配合,以致於無法協助學童在「大眾的社會規範」內生活。

我任教時有一個學生只得 7 歲,天真的面孔卻帶着滿身被母親用手指搣傷留下的指痕,請蔡先生指點,根據你所提出的「逃學、輟學、參與不良分子的活動,甚至吸食毒品、性濫交和援交」等行為中,這個 7 歲小孩有可能會以哪一項行為影響貴校學生及社區?而且,我並未能理解,已就讀群育學校並入住宿舍的學生何以會被列入輟學的行列。在制度上,要入讀群育學校必須經過轉介,再進行一連串的面試、審批,與校內社工及教師面談後,學生與家庭都要為學生建立目標,為自己的成長作出計劃。未知蔡先生的學生是否都有如此認真的成長計劃?

 一位畢業生說出了一個現實,多年來部分畢業同學會到觀塘的荷蘭宿舍住,又未見因而把社區破壞。他同時慨歎社會不願意接納「問題兒童」。

小學曾讀群育學校,黃秋生指不應該輕易標籤和嫌棄別人,來使自己看起來更上等,諷刺反對者做人和教育態度。(則仁中心學校提供)

教育單一化 政府支援不足

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故事,卻同樣經歷過被「正規」學校制度的唾棄,我無意指罵家庭沒有照顧好他們,我只是深深感受到學校制度的單一化,對學生非人性化的要求,忽視個人特質,以製造商品推出市場或批發或零售的標準「出產」學生。推行已久的融合教育根本沒有改善這個劣況。

政府把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化為數字,學生被評為三個支援層,當中只有第三層學生獲批支援津貼,每校每年可獲得的津貼上限為 1,546,500 元,政府根本沒有為學校提供足夠資源及專業支援,也沒有適切的監管,只以金錢作為培育人的工具,更以校本為名,實際上是沒有小學升中的銜接安排,令老師為學校要最好的升中表現,而逼使家長督促子女,礙於子女有實質困難,難以滿足成人的要求,有時更會因學業而影響親子關係,相信蔡先生的師生都是同在一條船,也面對照顧有特珠學習需要學生的難處,也許,貴校曾考慮或已經把學生轉介到群育學校,讓他們在不同環境重投學習的軌道,而非置他們於不理。

事實上,我教過一位學生被評為學習遲緩,就算在群育學校都很難跟上進度,卻每次在中文默書都得到 80 分以上,因為他總會背下範圍認真地默,從此他就成為了我「有毅力就可以成功」的榜樣,直到目前我都沒見過他做出蔡先生所提到的行為。

無可否認,我認識的畢業生並不能代表全部,正如蔡先生的言論與態度也不能代表教育界,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多教育工作者仍以尊重個人的專業精神去默默耕耘,循循善誘地教導被無理歧視的學童。

若無歧視 因何反對?

至此,我想與閣下分享我對屯門區議員以聯署信「要求教育局擱置屯門 2B 區建群育學校」的感受,共有7位區議員聯署,分別是4位工聯會的陳文偉先生、李洪森先生、陳有海先生、徐帆先生;1 位獨立而被傳連繫鄉事派的陶錫源先生;2 位新民黨的蘇炤成先生及朱耀華先生。我懷疑他們的舉措跟信中所指的「有教無類」背道而馳。作為服務社會的領導人物,有需要教育公眾明白協助弱勢社群的重要,甚至施以援手。我有一個想不通的問題請教蔡先生,假如這 7 位區議員真的相信有教無類,沒有以歧視的眼光去看群育學校,他們是否會提交這封信?如果興建的是一所大學或中學,他們會否質疑教育局的決定?

最後,蔡先生的學校一定常常有畢業生重遊故地,追憶惜日時光,而東灣莫羅瑞華學校的畢業生也不捨得學校要搬,那裏載滿了回憶,是培育他們明事理的地方,一位畢業生說,他一定要帶兒子去一趟,拍照留念,同時聲明如母校有需要他定必協助。可想而知,這是一所培育出飲水思源學生的學校,而非孕育罪惡之地。

感謝蔡先生抽時間閱讀,希望能互相交流,道理愈辯愈明。

祝 生活愉快

許麗明上

二零一六年五月八日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