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院黑工】政策遠遠落後日韓台 安老院出事只會陸續有來

撰文:鍾劍華
出版:更新:

香港人長命;香港的家庭制度轉變急速;
香港的社區發展模式因土地有限必然是向高密度及向高空發展,
這一種發展特色並不適合養老,甚至可以說是對長者不友善。

港英政府早在70年代中,已把「社區照顧」定為香港安老服務的政策目標;近年特區政府常強調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可安老服務始終為人詬病,私營安老院監管更是百弊叢生。

雖然政府在70年代中期,已經說要以「社區照顧」作為香港安老服務的政策目標,但到了 40 多年後的今天,香港長者入住院舍的比率達到百分之六,比其他地區明顯都高了一截。

偏偏香港的資助安老院舍長期不足,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監管不足,也十分「古怪」的私營安老院「市場」。

香港私營安老院市場很古怪

▌說這個市場不小,因為現在有 500 幾間大大小小的私營安老院舍,佔全港安老院宿位超過一半。

▌說這個市場監管不足,這一點毋須多講,去年劍橋護老院事件及過往多宗安老院醜聞足以說明一切。政府所謂的「一年平均巡查七次」、有《安老院條例》、有足夠的監管等等,都只是行政操作上的事實,但在保證服務質素上,卻都只是廢話,因為根本不能有效而合理地監管。

▌說這個市場「古怪」,原因是雖然說這是個「市場」,但這個市場的對象卻是全香港最窮的一群,不要忘記,香港有三分之一長者被界定為貧窮。沒有足夠的退休金,家人的經濟支援有限,自己又沒有錢,但又無可選擇要入住安老院,但又輪候不到資助的安老院宿位,那可以怎麼辦?雖說有 500 家私營安老院,但誰來埋單?

面對一群支付能力這麼低的市場對象,那些私營安老院又可以怎麼辦?

簡單啦,服務使用者要「將將就就」,服務提供者則「將貨就價」。

將將就就 將貨就價 長者權益誰負責?

因此,私營安老院長期「人手緊拙、設施有限、督導薄弱、監管不足」,日日都在出現這樣那樣的營運及操作問題,這些已經是私營安老院市場的「生態」,一個十分古怪但大家都能處之泰然的生態。劍橋護老院做不到善待長者而被釘牌,還有服務使用者的家屬出來埋怨說政府添煩添亂呢!

不是說私營安老院的操作都要符合《安老院條例》的規定嗎?這不是最起碼的保障嗎?原則上確是這樣。因此,當出現劍橋護老院事件,社會各界當然是口誅筆伐了,經營者也是活該,負責監管的社會福利署也大條道理嚴詞譴責,甚至「釘佢牌」。

現在又揭發有私營安老院僱用黑市勞工,不是又再一次看到私營院舍經營者不守法,沒有社會責任感嗎?那些黑工,顯然未經訓練,沒有專業資格,竟然被聘用照顧體弱的長者,一旦出了事,誰人負責?這也是對長者權益的嚴重損害,當然又是大條道理嚴詞譴責,現在先是「拉了人」,如果群情洶湧,下一步又可以考慮「釘佢牌」了。公眾當然會即時叫好,但政府的責任是不是就可以推得一乾二淨?

油麻地木蘭護老院被指有黑工「長駐」,負責晾衫拖地、派飯洗碗等工作。據記者日前現場所見,一名身穿綠色上衣的中年女子,便忙於照顧院友食飯。

十間安老院一間請黑工 怕已是低估了的數字

不過,私營院舍僱用黑工,難道只是個別事件嗎?試試去問問行內人,如果說市場上有十分之一的院舍曾經僱用黑工,這已經是一個十分保守的估計。照顧長者在工作性質上難免有一定的厭惡性,就算是基層勞工也視之為畏途。加上職業的專業性未被認可,沒有職業發展階梯,發展前景不明朗,年輕一代就更視之為次選中的次選中的次選了。

香港這麼多人要入住安老院,私營院舍又要將貨就價,根本不能支付有競爭力的薪酬吸引本地勞工入行。不少私營院舍的經營者都有這樣的經驗:新聘了一個職工,上午報到,下午便失了踪,連那半天的工資也沒有興趣回來取。

本地人不願做,唯有透過「補充勞工計劃」申請輸入外勞,奈何手續繁複、把關嚴格、申請需時。雖然現在基本上已經有一點默契,對安老院舍的申請比較寬鬆,但更關鍵的問題是,這樣正式輸入外勞,成本一點都不低。有人說,平常餵吃飯、搞衞生及基本的個人護理,未經訓練也可應付。而且還是那一句,服務對象支付能力有限,願意將就,經營者要「將貨就價」,倒不如退而求其次,反正黑工的來源多的是。

這是一個「人口結構轉變、市場環境特殊、人力規劃滯後及政府政策落伍」交互而成的結果。經營者罔顧長者權益,罔顧《安老院條例》、干犯勞工法例,自然是人人得而誅之。但整個社會的觀念跟不上,社會及政府長期漠視相關政策的發展,才是問題的元兇。今天可以拉人,明天可以封舖,但安老院舍的問題還是會繼續出現。要說得清楚可能要另外花上3000字,簡單一點,引用一些事例說明。

去年被釘牌、位於大埔運頭街的劍橋護老院2至3樓,目前仍然空置,1樓繼續經營。去年傳媒揭發有長者集體被脫光等沖涼事件,重案組曾跟進,但至今未有拘捕行動。

日韓台 安老政策都比香港完善

日本的人口老化問題遠比香港嚴重,已經有五分之一人口超過65歲,而且平均壽命比香港更長,家庭制度也同樣出現深刻的變化。但現時日本長者入住安老院的比率不足百分之二。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政府便開始籌劃「介護」制度,其後於2000年正式推行「介護保險制度」,即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介護制度」為各種院舍及家居護理服務訂立了質量及收費標準。有了「介護保險」,所有長者基本上都能及早為晚年的護理需要作資金安排。日本各級政府雖然要支付部分護理開支,但有了「介護保險」這一種共同支付的機制,政府在財政及資源的安排上,相對便比較穩定。

除了資金,人力資源問題也一併得到處理。日本的「介護制度」為各種類別的護理人員制訂了專業訓練標準、職級階梯及晉升路徑,令「介護工」成為一個受到社會尊重的職業,也是一個有發展前景的專業,令社會不再視護理長者為職業畏途,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加入。

除了日本,南韓在2008年也推出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台灣在經過了多年的籌劃及討論之後,也於去年通過了「長期護理保險」的主體法例,預計到了2017年便會落實其長期護理保險體制。這些例子都說明香港遠遠落後於亞洲其他地方,更遑論要與西方國家比較了。

當亞洲其他地區都已逐步落實,為長期護理的資金及人手作長遠制度規劃之時,香港政府還在意圖說服香港人,這裏不需要推行「全民養老金」制度。長期護理的資金安排、保險機制及人手規劃,就更加不會被提上政府的政策議程了。明乎此,便知道劍橋安老院的集體冲涼或安老院舍被揭發僱用黑工,絕對不是個別事件,而是整體制度發展滯後的必然結果。

筆者絕對夠膽拍心口保證,類似事件將會陸續有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