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焉能不以之為恥?改善私營安老服務 關鍵仍在政府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優質服務是始於對長者的尊重,也是出自善良的人性,故此,其發展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順者昌,逆者亡,是自然也是必然……為何政府資助的院舍,不能為急切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提供及時的院舍照顧服務?為何大部分領取綜援的受助人,需要依靠私營市場來為他們提供服務?
陳靜如
長者對家庭和社會皆有不少貢獻,晚年理應獲尊敬和禮遇。(羅君豪攝)

文:陳靜如

2015 年,私營安老院行業經歷了一次沉痛的洗禮,一宗個別院舍管理不當的事件,成為 2015 年香港十大新聞之首,讓整個行業蒙受奇恥大辱,甚至被公眾貼上「質素低劣」、「虐老」等標籤,令人痛心。

作為有良知的服務提供者,焉能不以之為恥?焉能不奮起自強?

私營素勝公營 唯安老服務例外

私營機構一向關注消費者的需要,其敏銳的市場觸覺,總能迅速地回應並滿足消費者需求。憑着經營者與企業共存亡的危機意識,其靈活求變的優勢、高效率的表現,提供的服務質素,毫無疑問必勝於制度僵化、架構重疊的公營機構。試看香港的教育和醫療行業,無不以私營為質素典範,縱觀全球市場,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下,私營機構服務質素無不勝於公營機構。

私營安老服務走過 30 多年的歷史,為何被認為普遍服務質素不如政府機構?是政府安老政策的結果使然?是施政者無力承擔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社會資源重組改革?還是施政者閉門造車不察民需?是私營安老服務未能得到與政府機構同等的資源?是大部分私營安老院提供的服務以領取綜援長者為對象?還是經營者個人的素質問題?

私營安老院有助減輕公營醫院病床不足的壓力。(資料圖片)

八十年代,香港步入人口老化,為回應社會的需要,私營院舍在這時期應運而生。

九十年代初醫管局成立後,私營安老院的發展進入了空前的「蓬勃期」,醫管局為了更有效使用公營醫療床位,曾經遍佈醫院走廊的帆布床、那些長期居住於醫院的臥床慢性病患者,陸續被轉介到私營安老院居住。

私營安老院長者 八成是綜援受助人

然而,當時政府並沒有對公營醫療改革,作出相應的後勤支援,例如如何支援離院的長期臥床病人等;社會上亦沒有為安老行業開設普及性技術培訓課程。要維持長期病患者照顧的服務,全靠當時有內地醫護專業經驗的安老院經營者,大力擴張安老院以配合需求。私營安老院舍急速轉型為護理單位,為急切需要院舍服務的長者提供長期護理服務,私院扮演着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直以來,私營安老院舍提供的服務量,佔市場總宿位約 70%,由於大部分私營安老院舍的服務使用者,都是領取綜合社會綜援的受助人(約佔80%),致使低資源主導私營院舍市場,只能為長者提供與綜援金額相匹配的簡單基本生活照顧,私院的服務條件與質素參差,其因是市場的供求問題。

為何政府資助的院舍,不能為急切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提供及時的院舍照顧服務?為何大部分領取綜援的受助人,需要依靠私營市場來為他們提供服務?

荷、德、日、盧森堡 均設護理保險制度

借鑑比香港更早步入老齡社會的國際經驗,當中如荷蘭、德國、日本和盧森堡,選擇建立全面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規劃老齡社會的長期護理服務融資。目前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日本,自 2000 年長期護理保險生效後十年內,長者護養院的數目便已上升了 3400 間,而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亦上升至 40000 間,安老行業的蓬勃發展,不但振興了內需,提高了國內的生產力,更為年青人帶來了不少機遇,也因行內的市場競爭激烈,推動了護理服務的發展成為亞洲典範。

日本安老服務發展迅速,圖為當地專為長者而設的「銀髮住宅」。(圖:Premiart Design office)

公營安老院應設審查 先助最有經濟需要長者

香港現有安老院宿位 73595 個,佔 65 歲或以上老人比例 7%,現時是採用由政府提供全民普及、以及毋須篩選的公帑資助模式,其結果是讓大部分最有經濟困難的長者,依靠微薄的公共援助金,接受私營院舍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顧服務。

全港 65 歲以上的長者,僅 2.6% 可使用政府直接資助的安老宿位,而據社會福利署直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的數據,目前入住資助院舍的輪候時間,仍需 8 至 36 個月。

隨着人口老化及長者發病率不斷增加,我們憂慮香港現行普及供應模式能否持續,以及如何確保有限的公共資源能有效和及時照顧到社會最貧窮的長者之問題。參考經濟先進及發達國家,如澳洲、加拿大、韓國、匈牙利、愛爾蘭、墨西哥、新西蘭、波蘭、西班牙、瑞士、英國和美國等,他們的長期護理服務,皆以選擇性提供(經濟狀況審查)為服務準則。在提供長期護理服務時,會透過經濟狀況審查評估使用者的收入和資產,以確保資源可運用於最有需要的長者身上。

2014 年,安老事務委員會的「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可行性研究報告,在意見調查中的大部分受訪者均表示支持就住宿照顧服務實施經濟狀況審查。六成多的受訪者認為,應把資源分配給有真正經濟需要的人士。

政府應大膽改革 用資助券「錢跟人走」

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的方案,提供了一個層遞式及經濟審查制度,目的是將公共資源集中照顧最有需要人士,以及鼓勵有能力的個人、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照顧長者的責任,並讓服務使用者可以更自由地在市場上,選擇適合個人需要的服務,其優點就在於能為目前的安老服務困局提供務實的解決方案,也可間接推動私營院舍提升服務質素,最重要的是能為長遠的人口老化而產生的長期護理財政需求,以居安思危的視野,制定了一個公平、合理,讓安老服務可持續發展的資助模式,讓「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在低稅制的香港,成為全民共同開創的未來,對於未來的世代,必將產生重大的歷史影響!

為了全面提升私院安老服務的整體服務質素,以配合人口老化帶來的護理服務需求,以及改善資助宿位輪候人數眾多和輪候時間過長的情況,政府應拿出仁者的勇氣,徹底改革現行的資助模式,重新定位津助院舍與私營院舍服務的對象,讓公帑津助的院舍承擔起最有需要的長者之照顧,讓社會上較有經濟能力的長者,或對院舍服務有逼切需要的合資格長者,可透過政府層遞式及經濟審查制度,領取資助(服務券)在私營市場購買服務。

用資助券的形式,採用「錢跟人走」的概念,可以讓津助院舍與私營機構各得其位,各擔其責,為不同階層和需要的長者,發展收費合理、適切、與時並進的長期護理服務,以滿足社會不同階層長者的需要,同時讓長者和家人在自由市場上方便、自主地選擇適合他們的服務。

為私營院舍提供支援 提昇整體服務質素

能否建立優質服務,最終要視乎有沒有誠意。(黃寶瑩攝)

本人從事私營安老服務工作 22 年,自 1997 年特區政府成立,把照顧長者訂為三大施政方針之一,並以「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作為安老政策方向,本人便對政府推行仁政、關顧民生深表支持,也許諾自己要為推動優質安老服務盡己所能,回饋家庭長輩及社會長者,為後人、為社會貢獻一生的功德。

儘管私營安老服務一直以來備受社會爭議和責駡,本人從 22 年工作歷練中深知,若要全面提升私營安老服務的整體質素,關鍵在於改變私營安老服務的整體服務對象,畢竟私營市場是消費者務實而忠誠的追隨者,唇齒相依,因為存亡與共。所以優質服務的前提是必須先建立優質服務的物質條件和精神主體,核心在於誠意正心。

如有誠意,可行方向其實有許多,例如開放市場;為私營院舍提供政策支援;提供私營院舍可發展優質服務的市場;策略性規劃安老院舍的土地及院址供應,供營辦商招標租用;增撥資源為行業人力需求策劃、培訓足夠專業護理人才;擴大和優化現行「青航計劃」的規模等等。

至於正確的服務理念,則包括:

確認長者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予以應有的尊敬和禮遇;
提供舒適的院舍環境與周全的服務設施配套,建立優質的服務系統,有專業認受性的服務質素標準與定期外部監控機制,為長者提供健康、足夠的物質生活條件;
發展和關顧長者的潛能和精神生活;
為院舍管理者、專業人士及護理人員提供規範及技術培訓,以提高個人能力和服務質素。

優質服務是始於對長者的尊重,也是出自善良的人性,故此,其發展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順者昌,逆者亡,是自然也是必然。

【編按:作者陳靜如是私營老人院機構的行政總裁。】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