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變死忌,背包裏有一個杯麵——韓青年慘死惹制度反思

撰文:關銘麟
出版:更新:

韓國一名年僅19歲的地鐵月台幕門維修技工,上星期在維修月台幕門時,不幸遭一輛駛進月台的列車撞倒,當場死亡。
意外正正發生在他19歲生日前一天,一個本應充滿夢想的年紀,令人感到無限惋惜。
事後在他的背包裏發現了一個杯麵。
事發時正值下班的繁忙時間,這名青年為趕快完成搶修工作,連飯都未吃,令不少韓國人更感悲傷。市民紛紛去到事發現場,除送上鮮花,亦送上各類型的食物,以及生日蛋糕,月台上貼滿悼念的紙條。

這些物件屬於失去性命的青年,包括一個未吃的杯麵。(網上圖片)

首爾鐵路認為 慘死青年要為死亡負責

原來今次意外已經是過去三年內的第三宗。為了避免慘劇再次發生,首爾鐵路公司去年提出新的安全指引,規定修理幕門時,必須有兩名工人同時進行。不過,據報今次意外發生時,只有死者獨自一人工作,所以首爾鐵路一方認為,外判維修公司沒有遵守安全守則,意外中死者亦有責任。 

歸根究柢,當年首爾鐵路為節省開支,將大部分的維修保養服務外判,外判商以低價競投得月台幕門維修的標書。外判商需管理的地鐵站達 97 個,幕門共 7000 多道,但每日平均發生的幕門故障事故至少有四至五宗,人手十分緊絀。合約亦訂明,幕門故障一小時內,未能到達現場處理的話需要罰款,所以前線技工自然肩負起重要責任。事發當時正值下班繁忙時間,有人認為這名青年要獨自工作,都是身不由己,是制度害了他。

首爾鐵路為節省開支,將大部分的維修保養服務外判,而外判商需管理的地鐵幕門共七千多道,但人手十分緊絀。(Getty Images)

制度的錯?「非正職工」的泛濫

意外凸顯了一個韓國勞動市場根深蒂固的問題——「非正職工」泛濫。

韓國經濟在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受到重創,其後不少公司為節省營運成本,削減僱用正職的數目,反而開闢大量短期工、合約工的職位,同樣的工作性質,但工資較正職低,加上福利少,合約期滿便可以解僱,員工缺乏保障。

意外中不幸離世的青年,正正是外判公司的合約工。中學畢業後每天工作 10 小時,月入大約 140 萬韓圜(不足一萬港元)。他的母親說,兒子每個月儲起 100 萬韓圜預留作大學學費用,雖然工作辛苦,但相信只要捱一段日子,便可以獲聘為正式員工。事後傳媒亦報道,他生前曾為非正職員工爭取權益。

據統計,現時全國 15 至 29 歳的青年之中,從事非正職工的比例高達64%,即每五人中佔三人。而根據資料,在各類型的工作意外中,外判商非正職工人死亡率高達四成,所以韓國社會一直爭取加強對非工職員工的保障,提高正職工的僱用比率等,政府亦正在研究修改相關的法案。

同生於1997 世越號難屬聲援

所以很多人認為,這不單只是一宗工業意外,這名青年是制度下的犧牲者,社會整體要為他的死負上責任。

不約而同地,他跟世越號沉沒事故中罹難的學生一樣,都是生於1997年,所以一班遇難學生家屬特別身同感受,專程去慰問死者家人。大家不禁問,社會到底出了什麼錯,要一再讓這批生於1997年的孩子犧牲?社交網站上,不少人都寫上一句「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不過隨著歲月流逝,有多少人會謹守這些承諾,與家屬奮鬥到底?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