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練乙錚先生:年輕人沒有「天然港獨」偏好

撰文:梁翊婷
出版:更新:

閱《信報》看到香江第一健筆練乙錚的《烏坎:民主的極限、自決的起點》(6月23日),當中講到從林榮基事件帶出港獨作為可行選擇的討論,指「年輕港人提倡港獨含有天然成分」,是一種「偏好」,與林榮基以「情理」談港獨不同云云。
我實在不敢苟同,而且身為九十後一員,對於「被代表」支持港獨感到十分無奈。
練先生是我一直非常敬重的前輩,看練先生評論是隔天的指定動作,但今天實在想回應,
年輕人不是本土派或港獨或「六四晚會行禮如儀」之類意見的代名詞,更沒有天然而成的港獨偏好。

練乙錚指「年輕港人提倡港獨含有天然成分」,是一種「偏好」。(資料圖片)

前陣子看有關悼念六四的討論時,發現不論這一屆的大學學生會發言人,抑或是政治、社運、新聞界的長輩,發表評論時,都像練乙錚先生一樣,習慣概括了「年輕人」的立場,包括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曾表示「燭光悼念六四,對新一代年輕人已沒有意義」、中大學生會會長周竪峰亦講「年輕一代未必想傳承六四情意結」,以致後來支持或反駁這些言論的,都以回應年輕人的態度下筆。但事實上,年輕人一詞的覆蓋率大,由十來歲至三十出頭,其實都能稱為年輕人,甚至乎很多「左膠」都是九十後。不少九十後便喊冤,「本土派大學生不代表我!」

「年輕人」是否大多數支持港獨、本土派?如果說本土派的特質之一,是認為「中港區隔」下,不應該花時間悼念六四的話,那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為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就六四事件27周年發表的民調就指,18至29歲年輕人支持「平反六四」的比率就達78%。

民調結果反證「年輕人代表港獨」不成結論

ViuTV新聞節目《經緯線》最近播出一連兩集的《十字路口上》,探討香港新興的本土思潮,當中委託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在15至24歲的年輕人中,明確表示自己為「本土派」的佔26.5%,表示自己為「泛民主派」的佔38.8%,而且這個年齡層中認為要堅守「和理非」原則的,也達到68.2%。

這個民調結果與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在兩個月前在《明報》撰文所用的另一組數據亦很類似。

橫看豎看,真的難以得出「年輕港人」代表了港獨傾向這個結論。

本土派的學生會會長多出生於1994年後,年紀在22歲以下。圖為中大學生會發起遊行,要求廢除「特首校監必然制」。(資料圖片)

年輕人對港獨取態有年代分歧 本土派學生會會長多生於94

雖然我不認同「年輕港人」代表港獨,不過年輕人也在這個議題上的取態中存在一定分歧。似乎年紀相對較長的,偏向支持泛民,年紀較輕的,則更多加入了本土派的陣營,對中國大陸敵意更強。我再看了香港各大學學生會的歷年會長的政治取態。這是因為學生會由民選產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個年紀的主流政治取態。

我選取了人數最多的六間大學,列出由2012年至2016年歷屆學生會會長,以他們過往對傳媒的言論、以及有否參與聯署今年反對支聯會舉辦六四晚會的《聯校六四宣言》來區分他們所屬派別,綠色為傾向泛民,藍色為傾向本土派,無色是因為資料不足而無從判斷,並且對比他們的出生年份。從表中發現,本土派的學生會會長多出生於1994年後,年紀在22歲以下。

(圖表由作者提供)

註:有關年齡等資料從搜尋器及臉書上取得,並未經嚴格證實,只能給讀者一個概念。

練先生認為年輕人「偏好」港獨,就像「甲喜假日飲茶而乙愛行山,各適其適,毋庸爭議」,我大膽說,這並不是事實,港獨傾向絕不「天然」,全都有原因解釋:

  1. 由於新學制改革,愈年輕的學生,愈少接觸中國歷史,對大陸認識淺薄;

  2. 雨傘運動的失敗是激發港獨思潮的極重要原因。

新高中改革後,報讀DSE中史科的學生人數銳減,幾近「亡科」,教育界擔心中國歷史教育將在香港湮沒(資料圖片)

中史科幾近「亡科」 造就本土思潮在年輕人間興起

港獨興起與中國歷史科在新學制下沒落,有着微妙的關係。早幾天(6月20日)看到信報的《范太批教局棄中史科遺害》專訪,文中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指,她對中學中史科的定位甚為憂心。因為新高中改革後,報讀DSE中史科的學生人數銳減,幾近「亡科」,教育界擔心中國歷史教育將在香港湮沒,而且范太認為香港年輕一代「人心未回歸」,很大程度是因為「教育政策把中史推到邊緣位置」。

的確,中國歷史科正在沒落。最後一屆會考中史科的報考人數是26,790,到了新高中學制,立刻暴降至8,597,兩年後更銳減多二千人至6464。碰巧,第一屆新學制的學生正正是1994年出生,與本土思潮最興旺一代的年紀吻合。讀過中國歷史,會對於中國作為一個源遠流長的國家,有更透徹的認識(這與政權交替沒有關係),也會對於港獨不港獨的主張有完整批判的基礎。學生若對中國、香港歷史不甚了解,關於中國的資訊多從網絡接收,多會對港獨立場訴諸情緒化。新學制下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大減,可能也是今年撰寫《聯校六四宣言》的「本土派」學生「李冠鄧戴」,搞錯鄧小平會見學生的原因。

(資料圖片)雨傘運動

雨傘運動失敗 極端本土KOL成主流

港獨潮流之所以突然在這一兩年爆發,與雨傘運動有極大關係。由雨傘後本土派大搞「退聯」,學生會一致「變天」,全發生在2014年雨傘運動之後。

  1. 雨傘運動的失敗,中國大陸不放行民主,令學生對大陸不存希望,認為港獨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

  2. 同時間,因為有不少年輕人認為泛民背景的學聯、學民「領導無方」,於是「拆大台」之聲四起,當日的學運領袖不再是「共主」,取而代之的,是在網絡上以攻擊泛民和情緒化語言取得目光的「本土派KOL(Key Opinions Leader)」。而這些本土派KOL又多站在極端立場,以確保「政治正確」和「搶收視」,港獨這些看似對中國大陸構成「危險」的主張就成為他們最愛,互相一唱一和,久而久之成為主流。

練先生說年輕人「天然獨」,我說年輕人主流根本「不獨」,就算「主獨」,也絕非天然,是隨惡劣的政治環境形勢而成。明年特首選舉若ABC成功,估計主獨的就成更少數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