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雄遇打風 比較港台兩地「颱風放假」制度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台灣的做法也許切合需要,但整體而言是否較好和較適合香港,很難說。如果你是一個害怕事情變得民粹的人,又或者你認為「放錯」假,會對經濟構成無必要的負面影響,又或者你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度極低,你可能會覺得,像現在一樣,讓天文台按當下情況作專業判斷,其實,也不壞。
李立峯
颱風尼伯特吹襲台東,市面一片滿目瘡痍。(中央社)

又到颱風季節,自己也剛遇上今年首個強烈颱風,不過不在香港,在台灣。事緣周末到高雄渡假,本來訂了星期四的機票,誰料遇著尼伯特,航班延誤一天,星期五下午才抵達。

到埗後,才知道高雄市宣佈了周五「停班停課」,大部份店鋪都沒有開門,住宿的地方附近,只有便利店和小數一兩間餐館在營業。

台灣放「打風假」 提前一天通知

晚上上網搜尋颱風消息,發現高雄以及大部分城市都已經宣布:「明天未達停止上班及上課標準」,只有金門等幾個外島和太麻里等兩三個台東地區,宣佈「明天已達停止上班及上課標準」。鬆一口氣之餘,隨即想到:遇到颱風時,台灣是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經決定翌日是否放假。

台灣政府的「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對因颱風而作出的停班停課決定的公布時間,有明確指引,例如若要全日或上午半日停班停課,有關部門「應於前一日晚間七時至十時前發佈,並通知傳播媒體於晚間十一時前播報之」。如果錯過時間,後來風雨突然增強,有關當局可以在上午 4 時半前,發布停班停課的決定。

無論如何,根據台灣的相關規定,大家會較肯定在什麼時候便會知道是否需要上班,也許可以睡得安穩一點。

(中央社圖片)

當然,這裏反映的,是兩地制度上一些很基本的差異。香港的制度,使天文台的「科學決定」直接成為行政決定。除了教育局可能就中小學和幼稚園的情況,提早另作公布外,基本上,天文台掛上八號風球,就不用上班和上課。所以,當香港出現關於颱風訊號的爭議時,重點有時會在於天文台決定掛上或除下八號風球的時間,因為在某些「尷尬時刻」掛上或除下風球,可能產生混亂。

官員政治決定 必然勝於天文台科學判斷?

如果你是一個自覺曾被天文台「靠害」的香港人,你可能會覺得台灣的做法可取。不過,台灣的制度也可以產生爭議。由於台灣地方大,縣市需要按自身情況,決定是否停班停課,所以,停班停課的決定,是由市長和縣長來做的。雖然縣市長們也需根據氣象局的資料和預測,而相關條例也有關於雨量和風力達至何種程度就要宣布停班停課的指引,但始終不是科學家在做科學判斷,而是執政者在相關條文的框架下,作出行政甚至政治決定,而且決定涉及的,是對半日或一日之後市面狀況的預測,不確定性更大,情況可能更複雜。

以去年 9 月杜鵑吹襲台灣為例,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就在28日晚上8時,宣布翌日早上停班停課,但下午卻照常上班上課。這決定隨即惹來網民強烈批評,指各公共機關及交通設施若在上午停止運作,大家真的可以在下午一起重新上班上課嗎?一些在職家長則指出,若下午要上班,他們便需要先送子女上學,學校卻未重開,怎麼辦?

面對激烈迴響,據傳媒報道,當時仍是新北市長的朱立倫親自致電台北市長柯文哲,「雙北」達成協議,晚上10時宣布,改為全日放假。基隆市甚至早 6 分鐘公布同樣決定。但也有傳媒報道,基隆市長其實覺得有點被「雙北」牽著鼻子走,不太高興。

天文台早前開記招指出,今年預計會有約4至7個熱帶氣旋進入本港500公里範圍,比去年多超過一倍。(梁鵬威攝)

結果,到了29日,台北風平浪靜,柯文哲對傳媒半開玩笑地說:「這種天氣放颱風假,對不起國家民族。」

所以,台灣的做法也許切合需要,但整體而言是否較好和較適合香港,很難說。如果你是一個害怕事情變得民粹的人,又或者你認為「放錯」假,會對經濟構成無必要的負面影響,又或者你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度極低,你可能會覺得,像現在一樣,讓天文台按當下情況作專業判斷,其實,也不壞。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