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專生薪酬調查,真的可信嗎?

撰文:蕭裕均
出版:更新:
每逢暑假,不少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智庫或非政府組織,都會公布一些收入調查…對於同時研究本地勞工和青年的我來說,最不喜歡就是讀到這類調查。首先,通常這類調查都做得十分粗糙…其次,這類調查出來的結果,很多時候都會變成老闆招聘員工的指標,有時還會變成向畢業生壓價的工具。
蕭裕均
早前新論壇發表報告,指出大專學歷相對於高中學歷人士,在收入上領先程度減少。(資料圖片)

每逢暑假,不少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智庫或非政府組織,都會公布一些收入調查。近年,這類調查都會重點比較新出爐大學畢業生,與10年前畢業生的收入,並指出大學畢業生收入在10年來不單沒有增長,還有減少的趨勢。

說老實話,對於同時研究本地勞工和青年的我來說,最不喜歡就是讀到這類調查。

首先,通常這類調查都做得十分粗糙,只比較收入,但其他一些十分重要的工作條件(如工作時數、輪班時間、職位及升遷機會)都沒有包括。
其次,這類調查出來的結果,很多時候都會變成老闆招聘員工的指標,有時還會變成向畢業生壓價的工具。
再者,這些收入調查也會給予青年一種錯覺,認為讀不讀大學也是差不多。當中忽略了接受專上教育對自己未來人生不同階段的影響。

今年也不例外。8月4日,新世紀論壇及新青年論壇,公布一份名為《香港各世代大專生收入比較報告》。報告以統計處1995年至2015年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的數據為基礎,分析不同年代持專上學歷(不包括大學學士,只包括持有證書、文憑、高級文憑、專業文憑、副學士及副學士先修學歷)人士的收入差異,並與高中畢業生的收入作比較。

報告指出:

「通過對比大專以及高中學歷收入差距,可見年輕世代大專學歷勞工收入領先高中學歷收入的幅度較之前世代為窄,意味着大專學歷勞工與高中學歷勞工收入差距漸漸縮減至較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這報告與之前只分析大學畢業生收入的調查不同,重點放在近年鬧得熱哄哄的副學士及其他專上學位上。這份報告的結論,正好和近年對副學士的負面評價一致,質疑就讀專上學位不單是浪費時間和金錢,更會令同學既不能增加向上流的能力,也會欠下沈重的學債負擔。

相較其他同類大專畢業生的調查,新世紀論壇和新青年論壇的報告已算較為仔細。在香港的統計數據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他們能梳理一些現象,也是十分有參考價值的。然而,在我閱讀報告時,卻發現在數據處理和分析上,有兩點頗值得商榷:

  第一,報告指出「從事低技術職位的大專學歷勞工數量,在1995至2015的20年間大增近八成」。

當我嘗試去追查所謂的「低技術」的定義時,發現報告的相關註解寫着:「按照統計處的定義,『經理及行政人員』、『專業人員』以及『輔助專業人員』為高技術工種, 『文書支援人員』、『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工藝及有關人員』、『機台及機器操作員及裝配員』以及『非技術工人』為低技術工種。」

我隨即查看統計處的相關定義資料,卻找不到統計處有這樣對高、低技術工種的分類。看來,把不同工種分為高或低技術,應是報告撰寫人的個人演繹。

其實,把不同工種演繹成高或低技術是沒有問題的。但不幸的是,其中被歸類為低技術工種的「文書支援人員」及「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前者包括金融從業員,後者包括空中小姐、警隊及其他紀律部隊的員佐級人員。這幾類被歸入低技術的工種,有些入職收入也不低(如警員的起薪點便有22,000多元),且與社會大眾一般想像的低技術工種(如廚師、侍應生、理髮師、美容師及零售商店推銷員)有一定距離。故此,籠統地把工種歸類為低技術,從而得出「從事低技術職位的大專學歷勞工數量在1995至2015的20年間大增近八成」的說法,十分值得商榷。

  第二,報告指出「與同世代高中學歷勞工收入對比,年輕世代大專學歷勞工收入領先程度下降,議價能力大減」。

然而,當我翻查報告中不同列表時,卻發現較年輕世代持專上學歷的勞工的收入增長速度,並不比較年長的為低,甚至偶有超越。這點報告撰寫人也有相同的觀察,但在詮釋這數據時,他卻只強調年輕世代的起薪點較低,把這些反常的收入增幅詮釋為「最多只能彌補與之前世代的距離」,當中忽略了可能與報告結論完全相反的論點──這樣的收入增幅,有可能正是來自擁有大專學歷所得的回報。如果真的如此,年輕世代的青年,如果真的不能就讀大學學位,便更應報讀其他大專學位課程。至少在幾年後,能保持一定的收入增幅。

在香港,接受專上教育而獲得社會向上流的能力已今非昔比,但香港至今為止,依然缺乏有效制度去承認工作經驗,多一個學歷,始終較少一個更有保障。故此,在大家選擇應否高中畢業便立即投身社會工作時,不應只考量入職的收入,更應一併考慮工作前景、收入增幅,以及工作時數、工作環境、員工福利等重要工作條件。對一個沒有大專學歷的高中畢業生來說,初進入職場每月便有一萬多元收入看似是很足夠;但現實是,現時很多只有高中學歷的青年在踏入25歲,開始需要組織家庭時便後悔。沒有大專學歷,使他們一直停留在低學歷、 低技術和沒有向上流動機會的陷阱中。

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有好幾十年時間會在職場打滾,但能全職就讀大專課程的時間卻很少。就讀大專課程,也是探索自我、個人興趣及未來就職方向,以及建立社會網絡等「資本」的過程。難保這些不同的「資本」能在日後轉化成你的經濟資本,成為令你獲得社會向上流的重要元素。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