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加票價 無助天星小輪逃出營運劣境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要增加乘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碼頭離都市核心區域愈來愈遠,有先天性的缺憾…作為運輸工具,天星小輪未有宣傳它的強項,只靠小輪當然吸引力不大…因為從來由運輸而來的收入總是低於零售及餐飲而來的收入…
李兆波
天星小輪擬在今年再申請加價。(資料圖片/林振東攝)

加價三成票價仍屬低水平 廣告收入遠遜九巴港鐵

天星小輪申請加價 3 成。老實說,天星小輪的收費實在太低,在物價高漲的今天,成人收費是 2.5 元(平日)至 3.4 元(假日);即使加至 2018 年初建議的 3.1 元及 4.2 元,水平仍然偏低,而且這是兩年後的事,那時候的 4.2元,可能連一包飲品也買不到。

其實天星小輪在去年 12 月已向運輸署申請加價最多 17.9%,至今仍未獲批准,於是上月再向運輸署提交加價的修訂方案,加幅達 3 成,表面上好像很高,高於通脹很多倍,但由於基數低,票價仍然是低水平。

根據運輸署的資料,在2015年,天星小輪每月的乘客約為 168 萬人次,每日約為 5.6 萬,簡化以每程 3 元計算,每月收入約為 504 萬元,其他可能的收入有廣告,但相信不多,因為廣告的收入與人數成正比。以港鐵為例,每日的乘客有 500 多萬人次,九巴有 260 萬人次,這說明了為什麼繁忙的港鐵站及巴士站是廣告商兵家必爭之地,這個 5 萬跟 500 萬相差太遠了。

天星小輪在遊客群中頗有名氣,它可以利用碼頭增加商業元素,以增加收入。(Getty Images)

教導乘搭小輪好處 再增加旅遊商業元素

要增加乘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碼頭離都市核心區域愈來愈遠,有先天性的缺憾。然而,曾經有數年,我幾乎在每個工作日的早上,都由大埔的家乘巴士往尖沙咀,再乘天星小輪往灣仔上班。我喜歡有較多的空間,可以坐下,也可以呼吸較新鮮的空氣,這點與乘地鐵的感覺完全不同。其實由碼頭步行往核心商業區並不是很遠,可以多走路,強身健體,坐在船上有空間可以看書、閱報、甚至是打開手提電腦工作,時間好用了。反之,乘地鐵表面很快,但那擠迫的環境令人感到不快,在車上沒有什麼可以做,而且在繁忙時間要多等幾班車,在計算「有建設」的時間時,乘地鐵的時間可以說是無用武之地。

作為運輸工具,天星小輪未有宣傳它的強項,只靠小輪當然吸引力不大。如果可以加上巴士接駁,再「教導」乘客小輪的好處,乘客數字會增加。可惜即使如此,仍未可以改變天星小輪的營運狀況,因為從來運輸的收入總是低於零售及餐飲的收入。以港鐵及巴士為例,每程車資的花錢,比不上下車以後,去吃一碗麵、買一些東西,這些零售及餐飲費用一定比起那程車費為高。

事實上,天星小輪在遊客群中頗有名氣,它可以利用碼頭增加商業元素,以增加收入。如果天星小輪可以在碼頭加入讓小孩穿上水手服拍照留念、嘗試在模擬駕駛艙「學習」泊船,再加上以極為吸引的租金讓一些有名氣的食肆營運,如某點心店,帶來了人流,也帶來了收入。

若只維持運輸工具的模式,每程即使在明天加至 5 元,仍然難逃經營困難的命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