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特首選舉造王 不如用盡每一寸抗爭空間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過往 2007 年和 2012 年的特首選舉,梁家傑和何俊仁參選亦無法達到「突出小圈子選舉不公」的目標。與其維持原狀派出一人參選,倒不如派出兩人參選…不如用盡每一寸的抗爭空間,而不應想着如何「造王」、如何左右大局,這些到最後都只是鏡花水月、不切實際的想法。
張秀賢
過去五年,香港人與民主派經歷這麼多,如果再做一些過往都做過的策略,意義也沒大分別。處理特首選舉問題,需要有新的思考,而不時停於往日的策略。(Getty Images)

特首選舉開鑼,各陣營都在籌謀部署選委會選舉,以及在特首選舉如何取態。公民黨說要作好兩手準備,準備派人出選特首選舉;而戴耀廷則提出,要舉辦民間公投並需要選委跟隨公投結果投票。

其實很多策略,上一屆特首選舉已經做到七七八八,再做下去都沒什意思。過去五年,香港人與民主派經歷這麼多,如果再做一些過往都做過的策略,意義也沒大分別。處理特首選舉問題,需要有新的思考,而不是停留於往日的策略。

一、泛民應派 0 位或 2 位候選人

之前泛民主派其實有某程度的共識,今屆不派人出選特首選舉。民主黨最近亦重申反對派人參選特首。惟獨公民黨郭榮鏗近日表示民主派應該做好兩手準備,隨時派人參選特首,並指「造王」並不現實。

即使民主派最後取得 300 票,奪得選委四分之一席位,其實不一定有「造王」的機會。尤其是特首這個位置意義重大,如果建制派候選人為了當選而跟泛民有談判或交易,必定令北京更感尷尬。因此,誰跟泛民進行交易,某程度是中斷了其自身的仕途。泛民主派即使手握 300 票,也只能與特首候選人作一些姿態上的來往,未必可以藉此改變大局。當然,如果堅定的「 ABC 」陣營取下 601 票,最終出來參選的建制派人物也必定會有所不同。在實際政治而言,不派人意圖「造王」,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馮檢基(右)2011年曾經參加特首選舉的泛民初選,和何俊仁(左)同場較量。

借選舉論壇發表政見 突顯小圈子選舉不公

如果手握 300 票,但只派 1 名參選人,跟往屆有什麼分別?如果泛民主派最終真的取得 300 名選委席次,就應該派出兩人參選。泛民主派派人出選特首選舉,從來都不是為了勝出,又或者「造王」,而是在選舉論壇和文宣品當中,突顯小圈子選舉的不公。

過往 2007 年和 2012 年的特首選舉,梁家傑和何俊仁參選亦無法達到「突出小圈子選舉不公」的目標。與其維持原狀派出一人參選,倒不如派出兩人參選,如劉慧卿、余若薇、長毛等泛民人士出選,用盡發言時間批評制度,帶出「命運自主、前途自決」的綱領。

在香港選舉法例中,候選人的公平時間規定,令每名候選人在選舉論壇必須有均等的時間發表政見。既然法例已存在,不如用盡每一寸的抗爭空間,而不應想着如何「造王」、如何左右大局,這些到最後都只是鏡花水月、不切實際的想法。

如果不派出(或不夠票派出)2 人,就不應再參與今屆的特首選舉,甚至考慮在選舉當中投下「白票」以表不滿。參選選委,其實最重要的地方是如何玩透功能組別和選舉委員會的小圈子遊戲。這個寸土必爭的策略,肯定為將來香港政制中一個重要的抗爭之一。

過往 2007 年和 2012 年的特首選舉,梁家傑和何俊仁參選亦無法達到「突出小圈子選舉不公」的目標。圖為 2012 年特首選舉選舉論壇候選人梁振英、唐英年和何俊仁。(法新社)

二、不應以公投捆綁選委的投票

另一方面,戴耀廷教授則提出「民間公投」彰顯民意,以及令選委跟隨結果投票。對我而言,民間公投確需要存在,但是否一定要跟隨現有制度則值得商榷。既然民間有其獨有意志,為何不是重推如九七之前,司徒華那種的「民間特首運動」?

現時的電子公投技術成熟,如果發起一個由立法會直選議員提名,容許不同人士參選的民間特首選舉,自己設定規則,這策略又如何呢?這個選舉,顯然是要跟現時特首小圈子選舉打對台,不必被現實的政治形勢牽住走,透過民意壓力迫使現實政治人物和陣營作出回應。民間特首的票數,最終都會比小圈子產生的特首為多,而最終這個票數亦可以令政府和建制感到尷尬,達到某程度的意義。

戴耀廷早前建議用提名票換取特當選人「撤銷DQ」議員的覆核案件。(資料圖片)

原則比民意更為重要

可是,在實際選委選舉的意義而言,選委應該按照一個公開、透明的原則投票,而不應一開始被捆綁投票,假如最終有很大民意支持某位高民望官員,所有選委又是否應該投票支持他?又或如 2007 年,曾蔭權挾住高民望爭取連任,到時民意決定支持曾蔭權連任,泛民選委又是否全數灌票予曾蔭權?民間投票也是民意,但在選委投票的問題上,原則更為重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